Skip to content

《云图》:172分钟的电影赋格

一年前分析《低俗小说》的时候,曾经yy过更激进的玩法:用复调音乐的手法来组织电影结构。一开始是一个简单的主题,随着时间轴的纵向推进,几条旋律(故事)不断发展下去,在横向上互相影响、映衬甚至发生直接的联系,最终织成一个强劲有力的逻辑网。曾经向当电影导演的朋友问过如此操作的可行性。大导演说太难了这不可能,而且观众没法理解。没想到沃卓斯基姐弟真给做出来了!

对位法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对位法的英文名称Counterpoint来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为“音符对音符”。对位法并不是指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可以是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交织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组和弦交织表现出旋律。对位与和声的特点刚好相反,和声追求的是纵向的发展,除了一条主要的声部外,其他的声部在自己的进行中以特定的和声结构辅助这条主要的声部;对位追求的则是横向的发展,各个声部各不相同,但又要互相和谐不冲突。

via: wikipedia

复调音乐最重要的写作手法称作“对位法”,这个数学般精密而复杂的音乐写作手法,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被《云图》的编剧大量使用:6条一开始貌似毫不相干、自说自话的故事(旋律)独立倾泻出来,每个故事(旋律)其实都有类似的立意和结构。故事们被打成碎片之后重新拼起来。同一时段,多个线索交替出现,例如:Sonmi受审时谈到“死亡类似打开一扇门”和废奴者回家推开门的画面剪在一起,把废奴者“水和海洋”的谈话和Sonmi上刑场剪在一起。而时间轴上,所有的故事都在不停地重复、变化、演进。这都是典型的复调音乐的做法。所以片子生造了一个《云图六重奏》来点题,以表明电影的结构灵感源自音乐,这不意外。

试试下面这首《赋格的艺术》(Art of Fugue),J.S.Bach作品。你可以仔细分辨几个独立旋律之间的关系 —— 云图把这种玩法视听化了,而且一下子就来了6个声部,比巴赫还要狠~~~~ Continue reading

如何在春运中优雅的回到成都

我的目标倒也简单:春节前第四天(2月5日晚)启程,从北京回到成都,交通工具不限,价格不高于机票——北京到成都可是超级热门线路啊!

大多数老乡们的解决方案相当简单粗暴:刷北京西直达成都的火车票T7(¥428)或者K817(¥467)——电话刷刷,猎豹浏览器再刷刷;刷绝望了就去找票贩子;仍然绝望的话,索性买机票走人。可是机票含税已经卖¥1500+了,走票贩子,还有买到假票的风险。要么拼银子,要么拼人品,要么火车站内部有关系拼爹——都很不好玩。 Continue reading

最冷的马拉松——北马吐槽

今天跑了北京马拉松。如果算上那次舒舒服服的TNF50,算是我的第三次全马。计时计程的数字啥的已经发过微博,整理出来留档:

5 Km – 31m
10 Km – 60m
15 Km – 1h 32m
20 Km – 2h 4m
30 Km – 3h 16m
40 Km – 4h 41m
42.195 Km – 4h 58m 39s

这是一路GPS打出来的点。越跑越慢是肯定的。前20公里堪称舒适。最后10公里还是蛮虐的:小腿和大腿肌肉都有点紧张,膝盖和脚踝也相继有点痛,弄得我不敢加速。迈不动步子,走走歇歇的状况比较严重。肌肉力量还是得加强,另外减肥也得抓紧,不然对关节各种伤害。

今天的气温确实是我跑过的所有长跑中最低的:绝对气温比上次北马全马下雨更低一些,而且从24Km开始刮三四级的北风。由于我按爬山的着装方式,准备比较充分,所以跑的过程中也还好。上次全马全程淋雨,失温比这次严重太多了。不过以北马官方恶劣的历史记录,搞你一下是必然的:

  1. 冷水————你没听错,在零度天气里跑的马拉松,提供的饮用水全都是零度左右的室外常温。流进胃里,让人浑身发抖。跑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 Continue reading

班夫山地电影节观影感想及推荐

下午一直看班夫山地电影节的户外电影。片子都有一定水准,但让我感动的并不多。纯纯的户外片子不是我的菜,还是人文类纪录片比较吸引我吧。比较推荐的我放在下面:

最推荐的片子是《The Trail of Genghis Khan》(追寻成吉思汗之路)。这片子的水平高出其他太多了。这是部很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主角同学是个澳大利亚人。他试图亲自体验蒙古骑兵从蒙古高原一路推进到多瑙河畔的历程。所以他弄了几匹马,一路往西骑。于是一骑就骑了三年。和当地人混熟,进入他们的生活后再走向下一个点。一路很有意的在寻找游牧民在当地文化中留下的印迹。通过自身的体验,猜想蒙古骑兵的行为、心态,甚至包括他们为何止步于多瑙河东岸什么的。到后来,他都开始鄙视农耕文明了,入戏很深。片子已经有点人类学纪录片的调调。而且这哥们儿很有趣,里面的搞笑段子挺多的。比如一个爬过天山的乌克兰登山者,爬到雪山山顶之后,决定站得更高,于是当了牧师。哈哈。

成吉思汗把高山作为力量的源泉。这和六月份我的亲身经历真是相似。所以看看那文章啊。犯过的错不能再犯第二遍,否则我的信念力真是太弱了。这话搁在这里存照,需要时时自勉。

这家伙成了现代史上已知唯一骑马横穿欧亚大陆的人。走了10000公里。对中亚草原和丝绸之路北线的好感陡升。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匈牙利……只是俄语是个大障碍矣。

电影节放映的是46分钟的剪辑版,分三段。第一段比较短,他旅行最开始时在蒙古买马;第二段是翻阅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过程;第三段是在匈牙利结束旅行的经历——匈牙利人是欧洲唯一有游牧传统的民族,因此他在匈牙利收到了民族英雄版的款待。我记得匈牙利人的祖先是被汉武帝打败的匈奴人吧?

片子非常推荐,5分钟预告片如下。如果有翻墙条件,还是看160分钟完整版Youtube版本吧。

推荐二:《Journey on the Wild Coast》(狂野海岸之旅)。两口子从西雅图徒步阿拉斯加,好像还准备穿过白令海。一路的冰河冰海棕熊……路线已经很疯狂,但这不是关键。要点在于,走着走着,开始商量是不是要孩子;再走着走着,孩子有了,生了;于是他们带着孩子继续走了下去……各种思考人生吧。两个人一起在路上生活下去的感觉,嗯,很独特。

推荐三:《Reel Rock: Sketchy Andy》(疯狂的安迪)。某走扁带和低空跳伞狂人。片子有趣好玩,某些场景能把心脏吓到。大谈生死观念什么的。看完这部,我都想开始玩这个了。

推荐四:《Kadoma》(克斗马),三人小组漂流刚果河,最终队长被鳄鱼吃掉。大悲剧故事。Youtube预告片在此。

开场的文字说明挺有趣。大意是说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除去传播文明、传播宗教……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躁动不安和不羁的心灵。为了寻找青尼罗河的源头之类的任务,就完全hold不住了。这话说的。哈哈。

如果上海的同学们只去一场的话,那么推荐9月15日的第二场。两部好片子,能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