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学

古典木结构的衰落与环境变迁:从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到故宫太和殿

周六陪我堂哥逛孔庙,一看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就觉得眼前一亮:气场真好!当时就发了tweet感慨如下

穿过孔庙的前殿,铺面而来的正殿竟是二重檐庑殿顶:古建最高形制!虽然太和殿也是同样的屋顶,但太和殿为成为全国形制最高的建筑,用了三重须弥座而孔庙只有一重,较矮的基座比例反而衬出屋顶之高大和易亲近。日本的仿唐建筑我记得完全没有须弥座,嗯类似。 http://flic.kr/p/aPz4Ba

图片找了一张更好的,那个大屋顶的比例让人觉得很舒服。当时虽然嘴上说的是“孔庙比太和殿看上去更高大”,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太和殿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作品。

晚上想查更多资料的动机,其实是想确认一件事情:日本人仿照唐风修建的木构,是否真的没有须弥座?——在日本逛的时候,那些神社和寺庙我留意过,都没什么底座的。一查就查出来一个超猛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木构建筑,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日本天平宝字二年)首次竣工,后多次被毁再重建。这里找到一篇比较全的资料

……1180年,东大寺在战乱中被毁大半……1183年,东大寺重建工程由南宋工匠陈和卿主持完工。1567年……大佛殿再次被烧毁……1692年,大佛被再次修复完工……1709年,大佛殿重建工程完工,为了节省材料,规模缩小为最初的2/3。其后大佛殿虽经过明治、昭和时代的大修,但规模趋小。

现存大佛殿正面宽57.5米(7开间),侧面宽50.5米(7开间)。由于现存规模仅为最初的2/3,合理的解释应为大殿的正面宽度(开间)减少了若干,而高度,侧面宽度(开间)都没有变化。照此复原的话,大佛殿最初的正面宽度应为57.5米X1.5=86.3米,正面开间应为7*1.5=10.5,按11间算……

已经是缩水了2/3,还是世界最大,真是不可思议!

找来照片一看,东大寺大佛殿果然是没有须弥座的,只有一个大约两米的小基座,和整个建筑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太和殿不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那么是不是全国最大的呢?毕竟这是明清时期的政治标杆建筑,形制上至高无上啊。仔细一搜,我勒个去。太和殿甚至不是北京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比太和殿(宽63米,高27米)大的,还有太庙享殿(宽68米,高29米)和长陵裬恩殿(宽67米,高25米)。无语。

找来几个建筑的正立面照片,去掉颜色,缩到同一个比例尺下。太和殿的猥琐一目了然。太庙享殿的屋檐的投影和最高一层须弥座几乎重合。而太和殿和其下的基础,明显是比例失调的。就好象一个大盘子上只摆了一粒小核桃,很是别扭。怪不得看到孔庙大成殿之后,我脑子里的太和殿形象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劲。

那么太和殿是怎么回事?没哪个包工头敢在这个建筑上投工减料吧?灭九族的大罪啊。求助万能的Google,原来也是历次折腾的后果: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

这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使是太和殿这样的天字第一号工程,在清康熙时期,同样找不到合适的巨型木料作为建材,只能退而求其次——不仅建筑规模严重缩水,而且建材也只能凑合用“复合材料”。而修建于明代的太庙享殿和长陵裬恩殿,一个是宗庙另一个是陵寝,在明代显然不是最好的。可到了康熙时期,建筑材料等反而优于集全国之力修建的最高形制的太和殿。大清朝可真悲衰。

马上可以联想起的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对斗拱的分析。这是书中对斗拱演变历史的插图。从唐到清,斗拱的尺寸不断缩水。唐、宋、辽、金、元时期,斗拱是连接屋顶和梁、柱,传导和分散屋顶重量的主要受力构件,是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到明清时期,由于采用了新的结构连接屋顶和梁、柱,斗拱逐渐变得轻薄纤细,不再承载结构,退化成纯装饰性的成分。

梁思成同学在书中对比了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则例》,对斗拱作用的沦丧显然是大为不满的。的确,和我在天津蓟县、山西大同、朔州看到的唐代、元代、辽代建筑——独乐寺、善化寺、华严寺、崇福寺等——相比,北京这些明清木结构,显得轻浮和工于机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斗拱功能的丧失。为此,梁评价为卖弄和丧失了美德。

林徽因、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

……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最后为七佛殿七间,是寺内最大的建筑物,在公路上可以望见。按明万历二十年《增修崇胜寺记》碑,乃“以万历十二年动工,至正二十年落成”。无疑的这座晚明结构已替换了“大元元祐四年”的原建,在全部权衡上,这座明建尚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美德;例如斗拱疏朗,出檐深远,尚表现一些雄壮气概。但各部本身,则尽雕饰之能事。外檐斗拱,上昂嘴特多,弯曲已甚; 耍头上雕饰细巧;替木两端的花纹盘缠;阑额下更有龙形的角替;且金柱内额上斗拱坐斗之剔空花,竟将荷载之集中点(主要的建筑部分),作成脆弱 的纤巧的花样;匠人弄巧,害及好建筑,以至如此,实令人怅然。虽然在雕 工上看来,这些都是精妙绝伦的技艺,可惜太不得其道,以建筑物作卖技之场,结果因小失大,这巍峨大殿,在美术上竟要永远蒙耻低头……

梁思成将斗拱功能丧失的原因归咎于美学上的堕落。的确,如果亲自见过山西北部那些雄劲的、激动人心的辽金木构,那些承接屋顶的复杂精巧的杠杆,你会对北京这些明清宫殿很无感。可真的只是堕落吗?我觉得不应低估古代工匠的审美能力。结合之前对于太和殿尺寸缩水的分析,斗拱风格的变迁似乎找到了根本原因:华北乃至全国的森林资源枯竭,既导致无法找到大型建材建造大型木结构公共建筑,也导致无法继续大量使用木材消耗量巨大的唐风斗拱。

找了一些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美学的选择和可能性,梁思成只看到了现象,可能没想到原因。

郑学檬,《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华北平原是北方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因此森林的破坏也最早。至唐宋时,这种破坏已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并已从平地扩展到丘陵山地,最终达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地步。

在今陕西、宁夏及山西西部、内蒙中西部、甘肃东部这一区域内,唐宋时期由于农田开垦和远程采伐,平原和山区的森林都受到严重破坏。吕梁山原是森林茂密地区,唐时其南端森林已大为减少,主要林区已退缩至其北端。六盘山、陇山、岐山的森林唐时仍不少,但宋时六盘山的森林未见记载,陇山森林大致如旧,而岐山森林已荡然无存。关中平原唐宋时已几乎没有森林……

……今河南省境内,公元前2700年森林覆盖率为63%。南北朝末年此比率降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本期内以砍伐熊耳、外方山以北山林为主,豫西、豫南山林尚完好。北宋末河南森林覆盖率仅为七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本期内豫北、豫中山林已消耗殆尽;伏牛山以北山林也所剩无几,以南则尚有林木,惟大别、桐柏山林木尚完好。冶铁、陶瓷等耗费巨量木材是唐宋时期的特点。估计每座铁炉的年耗林量是三百多亩山林,而烧制陶器一百三十斤则费薪百斤。金人占领河南后,因气候转寒,极不利于次生林木的恢复,森林植被每况愈下……

……今山东省境内,公元前2700年森林覆盖率为46%。秦汉时山东人稠地狭之势有增无已,森林破坏甚于邻近地区。唐宋时山东人口与垦田再度增加。北宋时京东路(略当今山东省)有耕地近二十六万顷,即使山区亦开垦殆尽,其户口居全国第五位,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本期内森林破坏已趋于恶化。原始森林砍伐殆尽后次生林又遭反复破坏,许多地方已出现光山裸岩。沈括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可见山东森林的破坏比他处严重。公元1700年山东森林覆盖率仅为1.3%,为全国倒数第一……

这篇论文似乎可以佐证为何唐宋成为中国古建筑中斗拱风格的拐点。路径是这样的:首先是在大量的普通民用建筑中,斗拱无大型木材可用;接下来,连皇家建筑也搞不定了。而明永乐『奉天殿』和在其原址修建的清康熙『太和殿』的体量区别,实际上是清代早中期的自然环境已经大大劣于明代的旁证。事实上在今天的华北旅行时,我几乎看不到可直接供建造殿堂柱梁的大型硬木。大部分都是次生的榆树桦树,除了寺庙和帝王陵寝附近,普通的山林里松木都难找。

继续追问:“为什么唐宋时期,森林资源被快速消耗?”今天的共识是:唐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文化,都处在快速发展期。可问题是,经济上的“盛世”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那时已出现大量高耗能工业:冶铁、陶瓷、盐业……再加上大量的木结构建筑用材。而且可以想象,几乎是涸泽而渔,完全没有环保观念,对资源的利用也没有任何控制(当然今天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快速的自然环境恶化是可以预期的。

回到太和殿,正确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奉天殿的复原图和太和殿的区别好了。这个奉天殿看上去可算正常了,而且能想象出其气势之恢弘。这是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单体木建筑,宽95米,比唐大明宫含元殿什么的,还要大得多。拿这张图和孔庙大成殿的图进行对比,嗯,感觉很到位。

目光再回到奈良东大寺的大佛殿,有意思的是,这也是经过多次重修的产物,而且今天的尺寸也是其历史尺寸的2/3而已。原尺寸是惊人的86米。啧啧。可是到18世纪最后一次重修时,也只能修到57米,开间缩小了4间。可见日本的森林资源,也是不如古代的。

另附一句题外话:搜索时,看到了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照片。老天啊,这才是唐风啊,太美了!!! @.@ 我要去看!

好吧,貌似一时半会儿去不了奈良。取一张2009年10月我在大同善化寺山门画的速写结尾。和唐招提寺金堂类似,这座从未重修过的金代建筑也是庑殿顶。注意屋顶的坡并不是平的,而是有一个折线。这些细节不动手画根本看不出来。唔,越发期待去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的建筑朝圣之旅了——传说中的“唐风扑面”,想想就爽。

地质所地下标本仓库惊魂记

周二(3月15号)晚上,我们三个人被地质女学究小新拉去拍照。我以为要拍宝石,于是饭后跑回家,取了整套布光的器材,塞在60升的登山包里。

到了地质所之后,被小新七拐八拐的领到一个地下室里。一打开吱吱哑哑的大门,我们都震惊了——脏得要死的库房,岩石标本一层一层堆到天花板上。到处都是土,踩一脚就能溅起泥花的那种。罗同学擦得锃亮的皮鞋做迎风流泪状。女学究明显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天然呆。

不过正事儿还是要做的。女学究是为了给论文配图,让我帮忙拍标本。我靠早知道是这事儿,带那么多灯干嘛。所以后面这些照片的光源,不过是我们的手机电筒而已。瞧瞧这些西藏挖回来的紫铜矿、黄铜矿、花岗岩、岩芯什么的,多漂亮多给力!——小新研究的是铜矿,和这个有关的标本很多。

拍完之后,我们明显沉浸在深深的愤怒中,是的,应该酝酿些特别的节目……

第一弹恐怖照明!下方白光是我的手机的手电筒,右方黄光是罗同学的iphone的电筒——iphone电筒黄黄的,如果用来当闪光灯,色温会偏得厉害啊?!

第二弹铜块的逆袭!超漂亮的一坨紫铜矿啊,非常想把它给抢走,可惜小新显然不舍得割爱。所以tra模high到最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第三弹手持岩芯的奥特曼和手持光剑的Jedi Knight的对决,我已经笑不出声了……

签字、抽血、化验——我的Y染色体正在被科研

周六晚上Geography版版聚 + 饭局,得知好友刚刚去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抽了血。很早就在Geography版听说过这个实验室在《Science》、《Nature》上狂飙文章。大老板叫金力,生命科学院院长,大概学而优则仕吧,已经升副校长了。这个实验室做的东西很有趣——根据遗传信息研究各个族群的亲缘关系,以此绘制人类迁徙地图。

这事儿我当然很感兴趣,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我的夙愿。我家那模糊不清的家谱只记载到明末,家族某人为官不慎,先人为避满门抄斩之灾,埋名改姓,从贵州桐梓县迁移到重庆璧山县,开驿馆商铺,行仗义豪侠之类之类。再之前?不知道——没准儿是某大奸大雄的之后?于是要了他们实验室某人的联系方式,周日和两个朋友一起跑过去抽血。

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位置(地图中的绿色箭头)相当低调:遗传学楼北侧、本北高速旁边的那堆实验田后的一排小平房,实验室是1号楼。正门没开,只能走边门。穿过一个长长的两侧都是冰箱的走廊。帅帅的polyhedron同学跑出来迎接。

抽血之前需要先签一份知情同意书。点下图有清晰版供细看:

除了对安全性、隐私之类的承诺之外,知情同意书提到了这项研究可能为被测试者提供的信息:

……每个人的细胞内,都有一套遗传密码,不只控制着每个人的生命活动,还记录着祖先经历的历史。从DNA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各个民族的来龙去脉,解开许多历史之谜,或者是从未想到过的您的族群和家族的传奇来历。这对历史学、民族学、人类遗传学、流行病学等各学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也会给您和族人带来有益的影响……

除了血样之外,实验还需要输入的信息有:志愿者姓氏、民族、籍贯,父亲的民族和籍贯,母亲的民族和籍贯,已知最远祖先的籍贯、是否聚居、有无家谱等等。实验名称叫做“东亚民族遗传结构调查”,相当的人类学。

接下来就是抽血,每人5毫升。然后我们三个人分别被编号成YCH340、YCH341、YCH342。大约两三个月之后,会收到实验结果的email。实验结果我到时候再与诸位看官分享。

折腾完之后,和polyhedron同学聊了聊天。这个实验室居然就是前两天号称要测试曹操遗骨染色体以分辨真伪的那个实验室。他们直接老板是李辉,金力是大组的老板。实验室自己开了一个核心期刊《现代人类学通讯》,我笑道:“这下你们组的硕士们发paper可就方便了”。polyhedron笑言在国内,这个领域他们也算是老大了。撤退的时候抓了一期2007年的过刊,回京的火车上看得兴致勃勃。

那么这个测试的原理到底是什么?5ml血就能知道你的祖先从何而来?顺手读了一些资料,半懂不懂。作为生物学门外汉,板门弄斧显然很不明智。我也就是以软件工程师视角写写读书笔记吧。还请路过的生科牛们(如dy等,请自觉举手)点评订正之。

首先请看一个科普视频:人類學、族群、姓氏和Y染色體 [2] ,里面介绍了分子人类学的基础知识。我们送去待测定的遗传信息是Y染色体。男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之一。根据下图 [3],Y染色体是在祖父-父亲-儿子之间继承的。不仅如此,Y染色体本身有一定的突变率(尽管不高)。因此某个父系祖先的某段Y染色体突变,会作为稳定的特征留给他的子孙,那么他的子孙群体中的所有人都会携带这个突变信息。

把观察范围放到全人类——如果把父系的遗传结构看成一棵如下图所示的多叉树,祖父在根节点,儿子们在子节点,每个儿子繁衍后均形成一棵子树——这些子树是不可能交叉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父亲。所以,假如某个孩子发生了Y染色体变异,那么这个变异只会“污染”他的子树,不会对他的祖先们的其他孩子产生影响。有意思的是,这种突变呈现出互相包含的层次结构。例如:如果C发生了突变,那么C、G、L、M、O、H、N、P节点都会携带突变C;如果G又发生了突变,那么G、L、M、O节点均会携带突变C和突变G,而H、N、P节点就不会有突变G了。因此,两位男性之间Y染色体基因序列差别越大(貌似可以用两个基因字符串的编辑距离表征),表明他们与共同祖先分离的时间越长,亲缘越疏,反之则越近。

这些突变本身也构成了一棵树。如下图所示(猛击这里查看更详细的版本,以及pdf版分布地图),每个节点是一个著名突变,这被称为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如果某人发生了Y染色体突变,而他的后代又特别多,那么这个人/这个突变就会成为这棵树的一个节点。这个图能解读出很多信息:首先是亲缘关系,例如M89和M130突变是M168突变的后代;其次是时序关系,例如汉族最常见的M175变异的出现晚于M89变异,逻辑上可以推理出:汉族的祖先是从现今仅有M89而没有M175变异的地区迁徙而来——不知道人类起源自非洲是不是就是这样分析出来的。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变成在Y染色体ATCG的长链条中寻找这样的标识共同祖先的片段。这样的事情IT民工肯定非常熟悉。如果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数据挖掘问题,那么可以这样描述:在n个ATCG组成的字符串集合中,搜索m个字符串组成的子集,这个子集具有相同的子串。其中,字符串的长度(Y染色体的碱基对个数)大致为5000万 [4],n的数量(被抽样人群的个数)按polyhedron同学的说法,大致为10万量级。这个事情比较像是一个聚类问题——收敛困难、运算量超级大的聚类问题。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抽取片段。如果是长度为n的字符串抽取任意长度的字串,那么计算量会高到不可接受。所以肯定有剪枝的方法,比如最大子串长度,或者一些基于生物学本身的知识进行搜索空间的裁剪。我不清楚搞遗传的同志们是如何从比裹脚布还长、让人头晕眼花的碱基对序列中找到这些片段的——靠超级计算机一阵猛算,还是靠某些不为人知的heuristic approach?

无论如何,这个东西牛的:能自圆其说,而且能够和更加宏观的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做到互相印证。例如对于棕色人种C=M130走出非洲的分析,以及这篇关于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的起源与迁徙(这篇文章分析了斯基泰人、雅利安人、吐火罗人的迁徙路径,多学科猛力交叉,看得人很过瘾)的文章等等。

mm们看到这里可能有点沮丧,都在说父系Y染色体的事情。其实母系这边也有类似的玩意儿: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可以用来追踪母系族谱。好像那个非洲的人类共同母亲“线粒体夏娃”的段子,原理我估计是类似的。

顺便打个广告,复旦大学人类Y染色体测试方法。听polyhedron说:5月是免费测试的末班车,6月起就要开始收费了。材料费¥1xx,测试一次可能会上¥200。所以,有兴趣去测试的男生,赶早吧。或者女生,把你们的父亲、兄弟抓去抽血吧~~~

另外,理论上,今天是娘校105周年校庆。此文也算是适时应景。

参考资料:

  1.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官方网站
  2. polyhedron同学原创,人類學、族群、姓氏和Y染色體,很好的科普片。
  3. 科学时报,在稳定中”突变” Y染色体:与姓氏宗族”演变”
  4. 百度百科,Y染色体
  5. 中国恐龙网,古生物、分子人类学、动植物论坛
  6. 现代人类学通讯》,力荐,里面的文章均可免费下载pdf

草场地观影记

周六冲到草场地看摄影展官网列表)。当然,要打着围观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的旗号。观后,的确是印象深刻——不仅是某些让我发生强烈生理反应的展品,更有草场地这个有爱的村子。

先过一遍展品吧:森山大道很街头很硬朗很环境再现;立陶宛人Rimaldas Viksraitis的乏味小村很high很沉醉很裸很奔放;上海摄影师Coca在2009年的摄影日历,每天一张照片,各种城市奇葩,其中能够找到摄影师深埋在里面的八卦线索——奉子成婚、怀孕,然后他在10月25日当了父亲;荒木经惟搬来一堆很刺激眼球的玩意,总的来说就是“很黄很暴力”——各种女人体,没完没了了做爱,杂技一样的SM捆绑,泼血,草书,打着哈欠的宠物猫、蜥蜴和各种道具,东京杂乱的街景,充满了性暗示的上了色的花卉——在那个房间里环顾四方,看着那些很暴虐的红色和黄色色块,你会有种想吐的感觉。

后来真的吐了。看了C-space放映李凝的纪录片《胶带》:这个山东人的自我独白,记录了隔壁拆迁、金钱崇拜、白日梦、乏味的家庭生活、少年时代的同性恋倾向、败家子的众叛亲离……一堆东西。屏幕太大,镜头晃动太厉害,越看越晕。后来大概看了二三十分钟,实在撑不住了,逃进洗手间,把胃里的东西吐了个干净。我的天,这是第一个让我吐出来的艺术品呐。佩服佩服。于是晚饭居然胃口很好,吃了很多东西。

其实草场地这个村子本身更让我感兴趣。这是一个位于北京东北五环外的村子,隶属朝阳区崔各庄乡,被机场高速、五环线、北京东北铁路环线夹在中间,两条高速公路就好象剪刀一样,随时有可能把这个村子剪掉。这是个典型的城中村,而且艺术家们的画廊并没有让这里原有的生态发生太大的变化——菜市场、超市、小工厂、麻辣烫和苍蝇馆子,应有尽有,充满了生活气息。只不过比拆解电子垃圾的后八家要干净很多。

View Larger Map

figure 1. 草场地村示意图

最初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要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看美联社大牛记者刘香成的个展——三影堂是怎样一个变态的地方啊:641路东辛店站下车,沿着一条臭水沟从机场高速和机场快轨高架桥下走过,然后七拐八拐走进一个院子……里面竟然是个非常舒适的庭院。靠谱的建筑、靠谱的展览、靠谱的摄影图书馆。好像是艾未未设计的院子。后来听说艾未未的家兼工作室也在这个村里。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村子呢?不妨看图说话。总的来说就是大片大片的红砖房,两层三层的居多。估计是村民有点钱之后,自己请施工队搭建的。他们有自己的宅基地,请个工程队也就花点材料费,用不了几个钱。房子修好以后,除了自己住,还可以出租给外来打工者或者作店面。在草场地,艺术家们也在和村民一起搭积木。而那些不肯扒掉旧房子的主——要么是太穷,没钱盖楼;要么是太富,不稀罕这点小利——总之能在砖楼之间看到他们帅帅的四合院。


figure 2. 草场地村街景

这种红砖房似曾相识。你能在唐家岭后八家等位于北京四环和五环之间的贫民窟带,以及更远的深圳、广州、上海的城乡结合部,能找到大量类似的红砖豆腐块。更远的比如加德满都,满城都是红砖小楼。大概这是人民群众能负担得起的最经济实用的材料和建筑样式,也为广大民间施工队所喜闻乐见——虽然他们糟糕的手艺和不遵循规范的大胆施工带来了不少质量问题甚至事故,埋下了地震伤亡的隐患,但是,财力有限的人们别无选择。而草场地的艺术家们,不知道是改建了原有的红砖房。还是干脆推倒重来了一遍。从外观和毫无修饰的粗糙内部来看,这里的画廊和村民的自建房还真差不多。


figure 3. “红一号院”展出高远拍摄的艾未未、陈丹青、左小诅咒、梁文道、韩寒等人的大头照

所以这是一个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的地方。站在街上放眼望去,需要很费力的把画廊和饭馆区分开来。穿过贩卖猪肉和蒜苗的菜市场,路过XX理发室,走进一个画廊。然后从另一个门走出来,看到一个麻辣烫,旁边有涮羊肉和杂货铺。猫儿懒洋洋的从一个房顶跳到另一个房顶,卖电子眼的小广告吹嘘自己的产品在暗处也能抓小偷……所以在摄影展的一部分内容会设在川湘家常菜、麻辣烫、浩友连锁超市、水果摊之类地方——多么和谐靠谱的草场地啊~


figure 4. 摄影展环节之一:城市之音照片幻灯放映

不过据说此地也面临拆迁了。和唐家岭被曝光之后由于政治/面子因素面临拆迁不同,看上此地的应该是商业地产。北京越来越大的胃口,好像黑洞一样,要吞没周围的一切。就好象雅各布斯老太太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述的那些旧城因为大机构的入驻和所谓的“改造”而沦落成单调而无聊的街区。但愿这个比798旅游区气氛好很多的有趣地方能坚持下去。

最后再来一张照片,草场地村西口,紧靠着高速路的地方拍的。手机宽容度很糟,于是为了压低反差ps里下了很多料。嗯,夕阳,如是,挺好,挺好。

午夜,在北京坐公交车

周一(昨天)晚上从青岛赶回北京,23:06下火车。不幸的是,下车地点是北京南站。此地白天已经是鸟不拉屎,晚上连拉屎的鸟都没有了。由于地处南三环,所以距离远在北四环的我的老巢过于遥远。总觉得在轻装的状态下,花上百十块钱给市内交通太不靠谱。于是在火车上用google搜索了一下….hmhm,貌似北京还是有夜班公交线的。好吧,那么下车作作测试。

以下是折腾的路线图和当时随手打的log。不同颜色标注表示不同的公交车。三环以内的四个主要火车站,基本上被一笔画一样穿起来了: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2008-07-28-午夜,在北京坐公交车
  1. 北京南站站台 > 北京南站南广场公交站 > 北京南站公交站,40分钟,¥0.4
    23:06 火车到达北京南站
    23:25 到达北京南站南广场公交站
    23:30 坐上北京南站临线
    23:40 到达北京南站公交站

  2. 北京南站公交站 > 北京站东公交站,45分钟,¥0.4
    23:40 开始四处打听并寻找203夜班站牌
    23:50 终于找到站牌
    00:00 203夜班北京南站公交站准时发车
    00:25 203夜班到达北京站东公交站

  3. 北京站东公交站 > 海淀黄庄公交站,75分钟,¥0.4
    00:25 开始等待209夜班,其他人已经等了半小时
    00:40 209夜班北京站东公交站发车
    01:40 209夜班到达海淀黄庄公交站(中关村)

  4. 最后一小段Taxi,10分钟,¥10
    01:40 下车后黑Taxi立刻凑上前来,懒得再叫了
    01:50 Taxi到家

于是终于验证了火车上yy出来的“午夜之后消耗一定的时间,总能从北京的任何一个主要火车站以2元以下的代价晃荡到中关村”这个猜想。也见识了北京市政设施的神经质、以面子为本、以用户不友好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北京不愧为没有细节的城市,我来一段一段的骂吧:

1. 北京南站

下火车之后我花了20分钟才找到南站公交站——大部分人都是去出租车站的。我发现走错之后,反方向又走太远,走到了没有完工的北出口,然后只好又倒回来。更糟糕的是,由于车站大得出奇,从南到北再折回来这么两趟,20分钟就过去了。是的,没有路标和导向标志,里面仅存的两三个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大伙都是两眼一抹黑跟着人群。北京南站,哎,真是北京“难”站。

南站果然是为了奥运会准备的奇葩。外表当然光鲜,靓丽程度超过国内大部分机场航站楼,足以应付上到胡主席、奥总统,下到居委张大妈、城管李队长的各批检查团。但检查团总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他们断断不会拿着行李亲身试试换乘通道是不是可以无障碍通行,所以面子好看就行了。至于好不“好用”,根本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类似的还有北京机场T3航站楼,是啊,很大,建筑师们都赞叹说这个建筑太tm牛b太tm漂亮了。但是我背着背包用过一趟之后,就只能开骂:暴走了十几分钟还没走到行李转盘。我kao,搞这么大干嘛?

在国内用过的最好的火车站还是南京站。外观漂亮就不说了,换乘设计之贴心:出站检票口30米外马上就能换地铁;上了地面层,两侧都是公交站;送客层出租车直接就能开到检票口;出口、售票大厅、候车厅垂直投影全都在一个位置,走路最多5分钟。逻辑清晰,想把自己搞晕了都难。设计单位是法国AFEP事务所。南京车站大概是国内首次使用无站台柱雨棚结构的车站。后来新修的大站大多山寨了这个结构,但是没有一个搞到这么好的。北京,就别想了,人家要继续修创纪录的“大….”工程嘞。

2. 北京南站临线

我在火车上查到的夜班线信息说,可以从北京南站坐203夜班到北京站,然后209夜班到中关村,想来倒是很简单对吧。可是从-1层钻出来以后,203夜班那是无影无踪啊。照料电梯的保安同志解说了一下,哦,要坐203,必须先坐“临线”。这条线路的站牌上标着“北京南站 >> 北京南站公交站”,很莫名其妙对吧:我都到了北京南站南出口的公交站了,为啥还要再掏钱前往“北京南站公交站”呢?

原来此北京南站南出口的公交站,非彼“北京南站公交站”也。夜班203路还在3Km之外的那个“北京南站公交站”呢。回来之后google地图一看,哦,这个“北京南站公交站”,原来是紧靠几年之前老北京南站的站址。火车站已经平了,但是公交站的位置是岿然不动的。所以想坐203夜班,必须先坐“临线”,也就是“北京南站南广场公交站”和“北京南站公交站”之间的摆渡车。看官可以在地图最下方的火车图标旁边数次双击地图放大细节,这条公交线在三环的某桥上画联通标志,一圈一圈很可爱对吧?西直门百慕大的风情再现南城了呢!

其实这条公交线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错误。北京南站和北京站之间的换乘客流,必须莫名其妙的在临线上折腾一圈然后换乘,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203夜班为啥不直接在两个火车站之间对开呢?公交换乘设计为啥就这么白痴和官僚呢?这么豪华一个车站,怎么地铁和公交的入口搞得都像是在捉迷藏呢?为啥一个公交乘车指南也看不到呢?

答曰:这是帝都北京,任何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3. 209夜班

这个车也相当奇葩,我算运气好了,只等了15分钟,旁边有去北京西站乘车的旅客,等了40分钟才到。话说这条线是北京站 – 北京西站 – 北京北站的shuttle bus,晚上下车的旅客很多,换乘的旅客也很多,按说班次应该很密才对是吧。而且客流相当不错,上车以后挤得好像早高峰。可人家才不管嘞,就是不开车,就是让你等。为啥这么混蛋呢?

答曰:贝京欢迎妮!

写完了,考据癖又上来了。于是对各个城市的公交夜宵线状况做了考据。考据的资料来源见下,考据结果如上图所示。果然,北京的公交夜班线状况还不如南京,不过至少比成都好得多。这和我对各城市直观上的生活便利程度基本可以对应起来。如此看来,夜宵线数目,颇可作为一个城市的“用户易用性”的一个另类的度量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