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朝鲜

断断续续读《史记》

春节时读《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大赞《史记》文辞生动、思想活跃不羁,“带着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而另几个朋友的推荐语是——chalet同学:“非帝王将相列传,多在卷119后,皆有大名鼎鼎的刺客列传之风,或缓或急,写实和魔幻交错,人物活色生香雀跃如生,而行文简洁有瞬息万变感,兼各地风土,最宜为无聊繁琐沉重苦工小憩”;Manna同学:“《史记·孔子世家》可看到一个可敬可亲孔子。对我来说,他真实得像一个远方的老师和朋友,严厉又温和。”

于是从3月4日开始读《史记》,这篇blog会随着我的阅读过程不断更新,呵呵,好厚一本书啊。慢慢来。

4月12日,卷一百十五《朝鲜列传》

去朝鲜踩了踩,所以趁热打铁读这篇。

在中国历史上,朝鲜是个奇异的所在。历代君王平定中原之后,似乎总要拿半岛开涮,组织各几十万大军去“伐高丽”。例如隋炀帝、唐太宗等等。隋炀帝三次伐高丽,直接导致了亡国;蒙元皇帝,从窝阔台到忽必烈,甚至九次讨伐朝鲜半岛,整整42年战争,才让高丽屈服,朝鲜半岛沦为元帝国的征东行省。在帝国的朝贡体系中,朝鲜似乎总扮演着不怎么安分的角色。

不过在先秦历史中,朝鲜很低调。直到本文所述的故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朝鲜王右渠不服从汉帝国的朝贡体系,于是汉武帝招募了一群犯人去攻打之。此役由于将军杨仆和荀彘不合、争功而混乱不堪。直到第二年夏天,朝鲜王国内部内讧,右渠被杀,朝鲜都城王险城(今日之平壤)才被汉军攻陷。汉帝国在朝鲜半岛北部置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之后直到西晋被高句丽逆袭,中原王朝统治该地区四百多年。

本篇多次提到“浿水”(音:pei4),一开始想当然的以为就是鸭绿江。查了一下wikipedia,好像很复杂的样子:

中国史书中东北的一条河,很长一段时期为中央政权与朝鲜半岛政权的分界线,不过这些浿水所指的并不是同一条河流。

前秦时代的浿水,为今之鸭绿江,燕国与箕子朝鲜以浿水为界。

汉魏时代之浿水,为今之清川江(一说是今鸭绿江)。西汉典籍《史记·卷115·朝鲜列传》:“自始全燕时,当略属直番、朝鲜,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隋唐时代之浿水,即今朝鲜平安道之大同江,唐以及后来的渤海国与新罗以此浿水为界。

《史记》中的浿水应该指清川江。通过查看地图,很容易看出来:从先秦到隋唐,伴随着中原帝国的扩张,朝鲜半岛政权和中国的边界逐渐后退,从鸭绿江、清川江直到大同江。不过现在又回到先秦时的界线了。

于是翻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朝鲜半岛政权(高丽、高句丽、新罗……)的北界还真是变幻莫测——中原帝国衰弱时(例如南北朝),它的北界可能抵达北纬45度,松花江嫩江流域;中原帝国强大时(例如西汉、唐、元),它的北界被压缩至北纬38度甚至更南。今天的中国和朝鲜,大致沿着鸭绿江 – 长白山 – 图们江划界。这条边界大概是在明朝稳定下来的。

好吧,太罗嗦了,不写了。地图考据瘾又上来了。 :P

3月8日,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大概是一直对民族志感兴趣,选了这篇来读。

匈奴列传主要是讲了匈奴民族和中原之间自夏商开始的千年恩怨。对匈奴的社会结构、官制、民俗、法律等也有介绍。没看出他们的宗教信仰,佛教当时还没进来吧。太史公一开篇就指出匈奴南侵的动力是年景不济时的生存压力『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和当代对草原民族入侵动力的结论差不多,看得很透。

匈奴冒顿单于是统一匈奴各部、吞并西域各小国、建立了自辽东、经蒙古草原和大漠、直至葱岭(帕米尔)的匈奴帝国的元首,所以对他着笔墨颇多。比如他篡位的段子,把部下如此这般训练成一群狼,太夸张了: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质:当人质;月氏:月氏国】。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头曼:单于的名字】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鸣镝:能发声的响箭】,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用品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後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据tra模,统万城的修筑过程有类似的故事,也是匈奴人,我服了:

……据史料记载:筑(统万)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凡刺进一寸,便杀筑者;凡刺不进去便杀刺者。城坚硬可以磨刀斧……在筑城过程中至少杀民工、匠人数千人……

冒顿好像还曾经把刘邦围困在今大同附近的一座山上。此役的主战场之一是我曾经逛过的广武古城外的那些汉墓……于是汉朝怕了他们,开始搞和亲。至文帝、景帝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上,匈奴占着上风,态度相当骄傲——这和后来的朝贡体系可不一样。汉朝给匈奴的公文的开头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匈奴给汉朝的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但匈奴方似乎总是出尔反尔,不断撕毁和亲的盟约进攻汉朝。而每次缔结新的盟约,总是以汉朝赔偿更多的财物收场。可以想象那些和亲的贵族女子,还真是挺惨的。

到武帝时期就完全不同了,形势完全扭了过来,史记上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汉朝政府军对匈奴的战争,这段历史比较广为人知,也就不多说。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段,太史公提到“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襃,忌讳之辞也”,也就是说匈奴的问题,在当时也是一个禁忌话题,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不能直言。话说太史公受刑跟匈奴战争有直接关系,而且就是因为他的直谏。他发这通议论,也是含着切肤之痛吧?

3月7日,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这篇讲的是商业,虽然摆在《史记》的最后一卷,但是写得很精彩,推荐。从这篇来看,太史公的眼界和思维确实领先于时代。

列传的开篇就批评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治国理念『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然后提到『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也就是说,最佳策略是“因之”,大概是顺其自然生长、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意思;最下等的策略是国家与民争利——这,自由市场经济么?好赞啊。

接下来一段,指出商人和农夫、伐木人、工匠一样,人尽其能,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而商业的价格涨落,自然而然的平衡了供给和需求:『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崇本抑末是自先秦以来中国社会的惯性思维。商鞅的军事化集权治国,大搞军令型计划经济,自由商人对集权没有存在的必要;至秦汉,商业一直受压制;而司马迁同时代,受武帝器重的儒生董仲舒,同样是崇本抑末爱好者,跟西方的重商主义正好是反着来的。太史公对商业完全没有成见,反倒是大力褒扬之,这大概是少数清醒的人之一吧?

后面就开始举例了,著名商人们:

1. 勾践的谋士计然,对于农业的丰歉和政府税收、物价、供给的关系的分析,以此作为治国策略。
2. 范蠡,用计然的治国之策发家致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落了『富好行其德』的好名声;
3. 子贡,孔子背后的CFO,孔子扬名的幕后英雄;
4. 几个大商人:周人白圭,这人很像浙江人,有眼光,肯吃苦的商人;鲁国的猗顿,白手起家的大盐商;邯郸人郭纵,钢铁大亨;
5. 战国时的红顶商人乌氏倮,大牧场主,把牲畜卖了换成珍宝,进贡各国国君,而后得到十倍的厚礼回馈,被秦始皇与封君同列。

再往后一段是分地区的经济地理,很赞!分别详细叙述了关中、巴蜀、天水、陇西、中原、三晋、蓟、辽东、齐鲁、楚越(包括了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的交通、物产、民风民俗、地力、经济状况等等。能够解读的信息极多。比如能够看出当时的经济中心尚未南迁至长江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等等。太史公是个地理决定论者,比如他总结南楚(大致是今天的江西和湖南)地区的人民『好辞,巧说少信』。看上去好玩得很。

最后一段是太史公大讲致富经,还有商业道德什么的,hoho,还有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很多神人。比如好玩的是有很多靠冶铁发大财的人,例如临邛(好象是今天的四川邛崃市)的卓氏(赵国俘虏)和程郑(山东俘虏),宛县孔氏,富比君王~~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和工业生产对铁制兵器和农具的需求之大……当然现在,钢铁大亨们也一样一样的富。

这篇可读性非常好,信息量很大,文字也流畅,结构也是一环扣一环的,尤其那些故事和风物的叙述,栩栩如生的,太感人了。力荐之。

3月5日,卷十二《孝武本纪》

很好奇太史公怎样写他的“君上”,汉武帝刘彻,一个老谋深算、脾气暴躁、穷兵黩武的战争狂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太史公的仇人(司马迁被XX过)。

最初看得莫名其妙,因为满版都是武帝祭祀、封禅、方术、求仙之类神神鬼鬼的故事。对于武帝取河朔、置河西四郡、通西域之类功业居然只字未提。后来考据了一下,才知道是后人截取《史记?封禅书》并在开头补写六十字而成,以补所缺的《史记?今上本纪》,而《孝武本纪》也是后人改的,司马迁要避讳也,只能称今上。

虽然看不出太史公有什么直接的不满,只是以恐怖的篇幅堆砌材料,但一个神叨叨的武帝形象还是能看出来的。而最后,武帝也厌倦了——『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可以想象司马迁对汉武帝军国主义治国的批评。据说武帝亲自读过真正的《今上本纪》,大怒,所以这部分被他给毁了吧。话说,武帝时期的历史那么精彩,同时期写作的《史记》的“当代史”部分被湮没,挺可惜的。

3月4日,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

很赞的历史地理资料。描述了夜郎(川南和贵州)、滇(云南)、邛(安宁河谷)、厓駹(岷江河谷)等环绕巴蜀的小国。

最有趣的是秦修“五尺道”(川滇官道,和关中的秦驰道一样,都是“国道”,只是窄得很)和汉武帝辟“蜀身毒道”的段子——身毒即印度,梵文读作Sindhu(h在南亚的发音系统里发吐气轻声),这条道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汉朝时滇国的国王是楚庄王的弟弟庄蹻的后代。汉武帝一路打过去,灭了其他小国,就是对这楚国之后青睐照顾有加。于是太史公对楚国贵族的官运大发感慨。想起了后来的南绍、吴三桂、以及民国时的云南军阀,相对封闭的云南真是个容易割据称王自成体系的地方。

朝鲜新义州一日游记

也许是因为之前看了太多的文字、照片甚至纪录片,我对在北朝鲜能够看到什么新鲜东西并没有特别大的期待。所以对漫长且昂贵过头的四日游打了退堂鼓,转而选择快餐式的“新义州一日游”。事后证明这个选择相当明智:仅仅一天时间失去有限自由,已经让我疲惫不堪;如果这个样子连着折腾四天,我会倒在羊角岛上发羊角风的。自由就好像空气一样,平时不会有感觉,失去的时候才会窒息和抓狂。

可以设想,当问到“为什么要去朝鲜”这个问题时,丹东金华国际旅行社4月3日报名的四十多名游客会给出多么五花八门的答案:猎异国情趣之奇、忆文革之苦思今日之甜,也许还有个把重温或者向往乌托邦的新老左派,抑或是像我们这样读过却没见识过正宗《1984》的踩点控……不过按满族导游张娜的说法,朝鲜有关部门开放边境旅游,其初衷却是为了向被修正主义毒害了的中国同志们进行政治宣传,布主体思想先军政治之道,充分展示朝鲜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新义州一日游只对中国公民开放。朝鲜当地老百姓大概也是这样被宣传的吧?

主体思想@wikipedia,摘要:

……作为主人翁的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父亲给人肉体的生命,领袖赐予人政治的生命。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

所以局面变得非常吊诡:一方面,基于我们的价值观,朝鲜人不幸福。我们会用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外形清瘦、营养状况明显欠佳的朝鲜老百姓;另一方面,朝鲜人是否也会像当年被洗了脑的我们的父母辈一样,充满怜悯地看着这帮来自“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 / 修正主义国家的“可怜老外”呢?朝鲜导游和讲解员们用充满自豪的语调向我们介绍朝鲜的社会制度之伟大:他们不必像中国人一样,为住房、就业、物价、医疗操心。这种自豪感是出于恐惧装出来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呢?天知道。因为无法得到充分的信息:我们在朝鲜境内像麻风病人一样被隔离,和普通人完全没有交流的机会——你甚至无法拍下除了涉外接待人员以外的任何一个普通人的清晰的身影,安全部门的干部会立刻上来阻止并勒令删除。而我们获准接触的涉外接待人员,他们多是出身劳动党干部家庭,从事着朝鲜几乎最好的职业,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并不足够典型。这种由于完全不对等的信息产生的沟通障碍,打个很糟糕的比方:这就好象坐着越野车逛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自以为充满优越感的游客们,在狮子们的眼里,可能不过是一帮无害的白痴而已。

也许就像当年去豫东,本想消除偏见,却加深了偏见。一天时间装在鸟笼里走马观花,质量可想而知。但愿我输出的读后感不全是垃圾。

1. 新义州

新义州市(신의주,Sinuiju),朝鲜平安北道(道相当于省)的道府,和中国辽宁省丹东市隔鸭绿江相望。不过翻翻地图很容易看出来,新义州比对岸小得多。为了对比两个城市经济的繁荣程度,我从鸭绿江的两岸几乎同一个位置各拍了一张照片。很直观,不用我多说。

照片上不大容易看出来的是两岸的堤防。中国侧有高约十米的堤坝。新义州,就像照片上那样,除了泥滩,啥也没有。河流两岸甚至长满了大树。如此“自然状态”的河道,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这该有多不正常。所以新义州一直被水灾威胁。中方导游给我指着某些建筑上的水渍说“这是那年的水位”……所以在新义州西南侧的台地上,朝鲜人正在建“南新义州”——基本上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思路。

入夜之后差别更为明显,丹东一侧灯火通明如香港。而新义州一侧,从丹东江边能看见的光点不超过十个,我看不到路灯。所以被丹东人民妖娆的装饰起来的鸭绿江铁桥,就像悬在黑色的虚空中一样。朝鲜缺电,这不意外。虽然根据导游说法,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的宁边核反应堆距离丹东只有80公里,但彼反应堆不是发电的,而是造原子弹的。

其实两个城市都是伴随着日本人开发东北资源的脚步建立起来的——新义州由朝鲜殖民当局于1924年建立,之前只是个村;丹东市由安东县城升级而来,时间是1937年12月。而跨鸭绿江的这两座大桥,甚至比这两个城市还要老。右边的这座建于1911年,1951年被美军炸毁;左边这座建于1943年,现在还能用。从这年头也看得出来,都是日本人(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的手工。

新义州有两条轴线:一条沿着通往平壤和铁路和公路,指向东南;另一条和鸭绿江平行,指向西南。两条轴线的交汇点是平安北道革命事迹馆、火车站、公园、某某纪念碑围成的广场。两条轴线上分布着大量的公共建筑和纪念设施。不出意外,如下图,这两条轴线以及轴线上的公共建筑是我们参观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



这是我根据记忆标注的一日游路线图,某些地方可能并不是太准确。红线表示参观路线,绿点是旅行社行程中的景点,红字是其他地标。点击下载kml文件,可以在google earth中打开,看多更多的细节。

从空中回到地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永生塔下方,面向西北侧拍摄的新义州的主轴线。视线尽头类似神殿的建筑,是“平安北道革命事迹馆”,背后的高层建筑,属于丹东。高楼的一楼似乎是门面房,但几乎没有商店入驻,大多数都是黑窟窿——这是个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商业是没有必要存在的资本主义尾巴。

显然,这是新义州最光鲜,最牛x闪闪的角度——所有的建筑临街的一面都涂上了彩色的油漆——虽然只涂了临街的那个立面,而且剥落得很厉害。我在所有的照片上扫视了一通,这条轴线东南端的建筑普遍有8到12层,也就是25米到35米;靠近“神殿”,建筑高度逐渐减低到15米以下。而中间的大道,宽度将近45米。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的比例,从1:1.5下降到1:3,越来越宽,用缓慢变矮的街区逐渐衬托起神殿的伟大,等于是用整个城市的主轴线为神殿造势。很强大啊。

不过从卫星图上,我看到了这些光鲜场景背后不怎么美妙的东西。下图放大了“一日游路线图”的右下角,而且被我标注了上一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和视角。注意右方被我用红色标注起来的杂乱无章的小格子:大约10米见方,有一道屋脊。按我读卫星片的经验:这应该是棚户区,也就是贫民窟,屋顶的建筑材料可能是石棉瓦。而两个窝棚之间的“走道”宽度甚至不足一米,如果有火灾,轻松烧掉一片。而这些棚户,被沿街的高楼严严实实的盖了起来。朝鲜同志明显不太愿意让我们看到这些高楼后面的状况。

似曾相识,不是吗?天朝落后地区的地方官们修“遮羞墙”,多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抱抱佛脚。而朝鲜,这显然是城市规划层面上的有意为之。事实上这样的贫民窟才是新义州主要的建筑形式。以我通过读图粗略估计,除了沿江的工业区、铁路货场、公共建筑和主要街道两侧像屏风一样遮羞的高楼,新义州市的7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都是这种棚户。尤其在游客不可能达到的城市的西南侧和铁路的东北侧,棚户区像麦地一样蔓延开去——那里不会出现游客,连羞都不用遮。类似的棚户区也出现在平壤市中心。而这些棚户毫不规则的布局,不像是政府投资,倒像是居民们私自搭建,自然生长出来的。和印度的贫民窟不大一样的是,朝鲜有强有力的政府,会强力弹压,让所有棚户都不会进入游客的视线。

卫星图上还能读出更多故事来。这是城市副轴线上的一个角落。根据现场所见,幼儿园对面是居民区,建筑质量尚可。居民楼的间距是25米,也算是合理。可以想象现在搭着窝棚的地面,之前是小区的绿地。而窝棚正是朝鲜经济崩溃之后,无力开工建设新房,政府只好默许民众搭出来的吧?

这一大片贫民窟,位于远离游客视线的铁路北侧。中心点的坐标大致为北纬40.105946, 东经124.415026。这个样子扭曲的路网,不像事先经过规划。既然没有规划,按朝鲜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想象里面没有地下管网,水电供应也很可疑。朝鲜只有能力修建路边的“面子房”,里面根本无力建设。

按这种状况,我不大相信朝鲜现在还能支撑全民福利分房。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到处饿死人的国度,哪有钱搞基建啊?

2. 导游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自费跟旅行团——去朝鲜只能跟团。没想到导游居然亮点得很。

中方导游,张娜,满族姑娘。人非常high,竟然会唱歌时笑得岔气,以至于唱不下去。我们都看傻了。下图中她正在丹东海关的大院儿里点名。她在朝方非常吃得开:不仅和朝方导游谈笑风生,而且连青涩的朝鲜边防军的小男孩都被她捉弄。她讲的朝鲜旅行须知,对朝鲜政治一阵冷嘲热讽,简直是赵本山+郭德纲附体,堪称经典,只可惜我没录音。不过我记住了她对朝鲜这个国家的总体评价——“这个国家完全没有自信心”、“知道外面了,就没有社会主义了”、“和电脑有关的都不可以带入朝鲜,朝鲜害怕电脑;”——这话多赞啊。

朝方导游,朴龙心,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是朝方的负责人。按张娜的说法,朝方导游必须是大学生 + 劳动党党员 + 政治过硬——也就是高官子女。这位朴导的背景也确实不一般。在和某人闲聊时,她说自己中学时见过金日成,大学时被金正日接见过。虽然是广场上的万人大场面,但能被选入,足够佐证其背景之深厚。而且不像一般朝鲜人那般清瘦,朴导呈现出朝鲜人少有的富态,皮肤也保养得极好,这也是她隶属贵族阶层的一个旁证。

朝方导游,白莲花,小姑娘一个,才艺无敌,明显毕业于艺术院校。中午吃饭时表演的舞蹈“道拉吉”惊艳得不得了。

按张娜的说法,两个朝鲜导游互相监督对方。不过据我观察,朴龙心明显是管事儿的安全官员,白莲花不过是打打下手。比如监督游客的任务,完全是朴在做。她会提醒大家不要在开车的过程中拍摄窗外,告诉我们哪些可以拍那些不能拍。见我拍得很high,她甚至主动凑上来,号称是帮我审审照片免得过不了海关,实际是履行安全官员的职责。

不过看朴龙心帮我删掉的照片的过程(其实没什么价值,删就删呗),我能猜出朝鲜安全部门对游客照片的审查标准:

  • 金正日铜像要么全身,要么不拍,构图在那个角落都无所谓,但不允许斜着拍;
  • 绝对不能拍军人;
  • 可以拍摄街道,可以拍摄行人作为远景。但是不能拍摄行人近距离的人物特写;

安全部门通过修建朝鲜版的“遮羞墙”达到意淫强国的目的。他们不愿意让外国人看到朝鲜普通国民的样子:瘦弱,普遍的营养不良。只安排些漂亮姑娘让我们拍。这样一来,无论是人还是景,相机里留下的自然是朝鲜最美好的一面。带回国之后传播开去,才会对修正主义国度的人民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3. 二十一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

朝鲜登峰造极的个人崇拜,相信大家都有耳闻。我看到的也不过是验证了之前在网上读到的。

比如这个放在市中心,之前我多次提到的“神殿”——平安北道革命事迹馆。听名字还以为是历史博物馆之类。谁知进去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个宗教场所——“大殿”前有巨大的金日成铜像供祭拜。进得大门便是三个巨大的油画画像,从左到右依次是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淑。“父-子-母”三人摆成一排,被称为“白头山三大伟人”。当时我就让我想起道观里常见的三清塑像: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他们仨也是这样摆一排的。画像旁边用红字写着各位神仙临幸平安北道的次数:金日成271次,金正日204次,金正淑2次。而展馆内(我们只参观了金正日的那部分)的图片和实物陈设,格式大致是上面一张大大的照片或者油画,圣像般的构图,底下标注着“X年X月X日,金XX来YYY工厂视察,指出了若干问题并改进,于是YYY工厂当年增产了600%”。整个布展,概括起来其中心思想是:第一,平安北道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金正日一个人搞出来的,请大家感恩戴德;第二,金正日是全才 + 天才,用铁拳粉碎过反党反革命集团的进攻,是工业家、军事家、艺术家、能用汉字作诗的诗人(提起这事儿,讲解员满脸的崇拜状)……金正日被塑造成当代摩西:文武双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劈开黄海、拯救世人的先知。这些东西,熟悉毛太阳的中国观众都不陌生。个人崇拜,大概就是这样造神的吧。

不过最让人吃惊的还是这个革命事迹馆的硬件:居然有暖气!我靠这么个长100米、宽80米、2层楼且层高5米以上的巨大建筑,16000平米啊!居然有暖气!丹东都停止供暖了。而且,居然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是精确控制着的——每个展厅都有温度计和湿度计,温度被控制在20±2℃,湿度差不多35%,要知道丹东最近几天的湿度是80%~90%啊。就是一堆油画,每天寥寥几个客人,犯得着?这得用多少能源啊?朝鲜不是最缺煤和电吗?

里面不能拍照,所以放出一张事迹馆外的柱廊:尽管水泥六棱柱让整体效果看上去有点粗糙,但模仿古希腊神殿的建筑式样还是很明显的。这个风格是从苏联学来的吧?在天朝的敏感词广场,好像也是类似的一圈,虽然工艺要精细多了。

入境之前,张娜告诉我们,如果看到朝鲜标语,以数字“21”开头,那么整句话的意思肯定是“二十一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嗯,街上的标语和宣传画确实多,比如砸扁了的美帝什么的。可惜照片里没找到“21”。这张是新义州火车站,也不知道写了些啥。要等会朝鲜文的读者来破译了。

至于金家父子的画像,任何一个建筑内都会挂。室外还会有更大的。嗯,老大哥在看着你。

4. 铁幕后的普通人

用相机捕捉普通朝鲜人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除了躲开随车朝鲜安全官员锐利的目光,还要担心照片被海关人员查抄甚至没收相机,当地人见到老外也会加快脚步绕着走,神情颇有些紧张——除了一班路过的小学生,开开心心的冲我们喊“你好”,着实令人感动。所以后面放出一堆模糊的贴图和我的解说。

新义州最主流的交通方式是走路和骑车。中午街上人很多。我看到了无轨电车的接触网,但是没看到电车,估计早年电力充足的时候还是能用的吧。有摩托车,有汽车,甚至有高级轿车。同时也有人力拉车——而且非常多。与之相应,货运汽车很少。

街上到处都是蹲着晒太阳的闲人。正在春耕,看到了已经灌水的稻田,看到了一个正在耕地的拖拉机。朝鲜的农村仍然实行类似人民公社的制度。集体劳动,一天一个工分。发生大饥荒跟落后的制度很有关系。

衣着以黑色、灰色、暗军绿色为主。女士们流行穿超高跟鞋和松糕鞋。女人们的便装也是裤子,只能穿裙子的说法纯属谣传。导游那些裙子都是礼服,过节才穿的。看到了皮革——也许是人造革,也有穿羽绒服的,没钱的还是穿棉袄。不过,朝鲜人绝对不会穿牛仔裤——“牛仔裤是美国的”,朴导如是说。

午饭时分,街上放着高音喇叭。一群初中生敲着军鼓,在大街上列队行军。朝鲜每天中午12:00~14:00休息,估计街上多是赶回家吃饭的人们。

朝鲜人可以用小灵通,朴导就配了一个。不让中国人带手机的原因,是怕我们把照片通过无线网发了回去……好吧。

不过,就在市中心箭头所指的位置。我们居然看到一个黑市。一大群人蹲在地上,用篮子盛放货物,低语着什么。军人就在不远处,估计也是见怪不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新义州早年差点成为朝鲜的深圳。据张娜的说法,最近朝鲜有解冻的迹象。各方面都管得不严。例如离开时检查相机,基本没怎么细看。几乎是最松的一次。

铁幕正在散去么?

天知道~

5. 多才多艺的朝鲜人民

才艺表演是旅行的主要项目。尽管知道人员都是刻意安排,我还是被震惊了。例如前面介绍白莲花的那张照片中正在弹琴的红衣女子,是商店的售货员。拍那张照片几分钟前,还在用汉语费力的卖地图和邮票给我。之后没事了,就过去弹钢琴玩。连弹了三首:《大海啊故乡》、《红楼梦主题曲》、《土耳其进行曲》,我不知道这算是钢琴几级,但按我从前听钢琴的直观感受,这位红衣售货员姐姐非常牛。

午饭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平安北道美术博物馆。首先是萝莉和怪蜀黎:

一个漂亮的石膏像,谁家的仙女儿?

最高潮的是幼儿园的表演。一群五六岁的小朋友萌翻了所有怪叔叔和怪姐姐,特别是这个穿着黄裙子的小姑娘,总是做错动作,天然呆,反而显得更可爱。多半是精挑细选的吧,长得不漂亮的不会送到这里来接受培训。尤其是跳花绳,水平之高,令人咋舌。这大概是为了展示朝鲜先进的教育制度吧。可欣赏精彩节目之余也会隐隐不安。这么小,练到这个水平得摔多少跤?受怎样的苦?国家靠他们的表演赚外汇(表演结束后还有鼓励捐款的环节),这是怎样的辛酸?可对于一个吃不饱饭的国家,到这里来至少不会饿着吧?……纠结。

《跳花绳》的视频(youkuyoutube):

尾声

在朝鲜的最后一个场景给了我巨大的冲击:当时我们的旅游车已经开上鸭绿江大桥一两百米,我忽然发现中午接待我们的那些服务员们竟然集体走到江滨,远远的挥手向我们道别。大桥巨大的影子,和一排姑娘小小的人影,反差大得出奇。当时真是什么滋味都有。我们何德何能受此大礼?

我们来朝鲜是做什么的?欣赏某种社会制度的“奇观”、“活化石”?或者围观他人的痛苦?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就构成伤害?我不知道。但至少对我而言,“朝鲜人民”一词,不再是一个和流氓国家、独裁政府挂钩在一起的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动的脸孔。想想那些孩子,还有很多跟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可能熬不过这个春天。除了把这个情报黑洞的现状暴露在外,还能为这些单纯的人们做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