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电影

《云图》:172分钟的电影赋格

一年前分析《低俗小说》的时候,曾经yy过更激进的玩法:用复调音乐的手法来组织电影结构。一开始是一个简单的主题,随着时间轴的纵向推进,几条旋律(故事)不断发展下去,在横向上互相影响、映衬甚至发生直接的联系,最终织成一个强劲有力的逻辑网。曾经向当电影导演的朋友问过如此操作的可行性。大导演说太难了这不可能,而且观众没法理解。没想到沃卓斯基姐弟真给做出来了!

对位法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对位法的英文名称Counterpoint来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为“音符对音符”。对位法并不是指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可以是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交织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组和弦交织表现出旋律。对位与和声的特点刚好相反,和声追求的是纵向的发展,除了一条主要的声部外,其他的声部在自己的进行中以特定的和声结构辅助这条主要的声部;对位追求的则是横向的发展,各个声部各不相同,但又要互相和谐不冲突。

via: wikipedia

复调音乐最重要的写作手法称作“对位法”,这个数学般精密而复杂的音乐写作手法,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被《云图》的编剧大量使用:6条一开始貌似毫不相干、自说自话的故事(旋律)独立倾泻出来,每个故事(旋律)其实都有类似的立意和结构。故事们被打成碎片之后重新拼起来。同一时段,多个线索交替出现,例如:Sonmi受审时谈到“死亡类似打开一扇门”和废奴者回家推开门的画面剪在一起,把废奴者“水和海洋”的谈话和Sonmi上刑场剪在一起。而时间轴上,所有的故事都在不停地重复、变化、演进。这都是典型的复调音乐的做法。所以片子生造了一个《云图六重奏》来点题,以表明电影的结构灵感源自音乐,这不意外。

试试下面这首《赋格的艺术》(Art of Fugue),J.S.Bach作品。你可以仔细分辨几个独立旋律之间的关系 —— 云图把这种玩法视听化了,而且一下子就来了6个声部,比巴赫还要狠~~~~ Continue reading

班夫山地电影节观影感想及推荐

下午一直看班夫山地电影节的户外电影。片子都有一定水准,但让我感动的并不多。纯纯的户外片子不是我的菜,还是人文类纪录片比较吸引我吧。比较推荐的我放在下面:

最推荐的片子是《The Trail of Genghis Khan》(追寻成吉思汗之路)。这片子的水平高出其他太多了。这是部很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主角同学是个澳大利亚人。他试图亲自体验蒙古骑兵从蒙古高原一路推进到多瑙河畔的历程。所以他弄了几匹马,一路往西骑。于是一骑就骑了三年。和当地人混熟,进入他们的生活后再走向下一个点。一路很有意的在寻找游牧民在当地文化中留下的印迹。通过自身的体验,猜想蒙古骑兵的行为、心态,甚至包括他们为何止步于多瑙河东岸什么的。到后来,他都开始鄙视农耕文明了,入戏很深。片子已经有点人类学纪录片的调调。而且这哥们儿很有趣,里面的搞笑段子挺多的。比如一个爬过天山的乌克兰登山者,爬到雪山山顶之后,决定站得更高,于是当了牧师。哈哈。

成吉思汗把高山作为力量的源泉。这和六月份我的亲身经历真是相似。所以看看那文章啊。犯过的错不能再犯第二遍,否则我的信念力真是太弱了。这话搁在这里存照,需要时时自勉。

这家伙成了现代史上已知唯一骑马横穿欧亚大陆的人。走了10000公里。对中亚草原和丝绸之路北线的好感陡升。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匈牙利……只是俄语是个大障碍矣。

电影节放映的是46分钟的剪辑版,分三段。第一段比较短,他旅行最开始时在蒙古买马;第二段是翻阅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过程;第三段是在匈牙利结束旅行的经历——匈牙利人是欧洲唯一有游牧传统的民族,因此他在匈牙利收到了民族英雄版的款待。我记得匈牙利人的祖先是被汉武帝打败的匈奴人吧?

片子非常推荐,5分钟预告片如下。如果有翻墙条件,还是看160分钟完整版Youtube版本吧。

推荐二:《Journey on the Wild Coast》(狂野海岸之旅)。两口子从西雅图徒步阿拉斯加,好像还准备穿过白令海。一路的冰河冰海棕熊……路线已经很疯狂,但这不是关键。要点在于,走着走着,开始商量是不是要孩子;再走着走着,孩子有了,生了;于是他们带着孩子继续走了下去……各种思考人生吧。两个人一起在路上生活下去的感觉,嗯,很独特。

推荐三:《Reel Rock: Sketchy Andy》(疯狂的安迪)。某走扁带和低空跳伞狂人。片子有趣好玩,某些场景能把心脏吓到。大谈生死观念什么的。看完这部,我都想开始玩这个了。

推荐四:《Kadoma》(克斗马),三人小组漂流刚果河,最终队长被鳄鱼吃掉。大悲剧故事。Youtube预告片在此。

开场的文字说明挺有趣。大意是说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除去传播文明、传播宗教……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躁动不安和不羁的心灵。为了寻找青尼罗河的源头之类的任务,就完全hold不住了。这话说的。哈哈。

如果上海的同学们只去一场的话,那么推荐9月15日的第二场。两部好片子,能值回票价。

《低俗小说》的结构分析

周五看完《低俗小说》(嘿嘿是比较toold),完全被这个片子复杂的结构给震住了。然后想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之。最初想用可能是一张表示人物关系的网,后来想到了有限自动机……理了理头绪,最终选定了UML的时序图(Sequence diagram)。为了适应电影的情节发展,稍微做了一些变形:

  • 从上到下是电影的播出顺序,不妨称之为物理时间线
  • 每个人物一个纵列,从左到右是出场顺序,类似UML里的object
  • 同一个线索下的事件(包括被切割开的事件)用同种颜色标记,参与同一个事件的所有人尽可能合并在一起
  • 逻辑上的时间推进,从START到END,用0到6的有向链表串了起来,命名为逻辑时间线

于是就得到了这张很奇妙的图。

任何事情,一旦把它的逻辑用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事情就变得很有趣:

  1. 逻辑时间线竟然是一个螺旋状结构。如果想搞得更复杂的话,还可以继续转下去。影片逻辑时间上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拳击手和他的女人骑着哈雷摩托绝尘而去。
  2. 电影是分成两大块的:绿色和青色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个杀手;黄色和金色部分是另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的线索人物是白人杀手、拳击手和黑帮老大。根据与结构的耦合度评价,乌玛·瑟曼的角色(老大的女人),并不是特别要紧。
  3. 商量拳击赛作弊这场戏虽然极短,但是非常重要。是承接两大块的hub。所有主要人物都在这场戏里飘过。
  4. 两个大块情节的结构,基本上都是“暴力-奇遇-放弃暴力”。在两个大块情节的结尾,均安排了对于暴力的忏悔:黑人杀手因为miracle立地成佛了,黑帮老大和拳击手因为“患难”情谊冰释前嫌了。但是由于结构上的安排,逻辑上较后发生的故事——密室鸡奸案,似乎被黑人杀手那大段的演说而“解释”。
  5. 经历事件最多的,无疑是白人杀手和拳击手。两位男主角在第5步“取怀表、杀人”的环节里PK,最终拳击手胜。而主动放弃暴力的——黑帮老大和黑人杀手——两个黑人。这似有种族意涵。
  6. 两个大情节块之间,有一些很好玩的穿越物:例如白人杀手如厕时的读物,在他被拳击手干掉和影片最后一幕的抢劫情节里都出现过。最开始的收债环节,后来重放过一小段。这是在主动提醒观众,我们的物理时间和逻辑时间是不一致的。

仔细看看结构图,其实每一小段都是独立、性格鲜明的故事,这太强大了。

正是结构的力量,制造悬念,引发思考。这大概是电影引人入胜最大的原因。作文,除了顺序、倒序、插叙,竟然可以用这种螺旋式的结构。叹为观止一下。

这种复杂的结构让我想起复调音乐:并行的旋律线并没有主次之分。随着时间的推进,互相支持,迸发出单旋律线无法达到的结构感和立体感。其实人类对于声音的敏感度是比较差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尝试过一些更激进的可能性。例如在同一块屏幕上左右分屏,同时推进两个线索,在某一时刻合二为一什么的。

制作电影和开发软件:两个同构的平行宇宙

晚上和大导演陈巨雁同学聊电影的制作过程,有趣得很。当时就觉得电影的制作与软件开发过程真是神似,回来之后又翻了翻wikipedia

  • 剧本:要求没有太多的细节和修饰,只有人物关系、场面、对话和情节描述。例如A和B在灯下聊天,剧本里只需要写人物有A、B两个人,事件是在灯下聊天,聊的内容是XXX。至于灯上是否有花纹,灯光的颜色是什么,写出来也是多余。这和需求说明书 + 交互设计稿的形态非常相似。剧本的写作方式,和大型软件一样,也是top-down的:先搭架子,再填空。尤其是复杂的剧本,例如电视剧什么的。
  • 前期制作:由导演主导,将剧本视觉化,将故事从文字转换成图像,设计场景、服装、化妆、音效,寻找拍摄地点、演员等,编制预算。灯上的花纹就是这个阶段设计出来的。这些事情很类似软件的视觉设计和软件概要设计。
  • 制作:拍摄原始片段;后期:剪辑、配音、混音。这个对应编码 + 测试过程。
  • 发行:试映、宣传、上院线……对应软件的运营、发布过程。

大概一切需要多人配合的创新性劳动,流程都差不多吧。

产品经理的角色大致相当于编剧 + 电影导演:软件的剧本:创意和交互——创意是产品经理想出来的,交互设计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配合讨论出来的;软件的前期制作——产品经理虽然不会直接绘图,但会干预并决定设计图的视觉风格,和电影导演干的事情差不多;软件的制作过程——产品经理主要是在做过程的监控,并作出判断和取舍,和导演也是差不多的;发行过程——导演一般会参与宣传计划,对应软件运营规划,是一模一样的。

在通常意义上,导演是一个将剧本的创意转换成视听作品的“工匠”——不负责创意,只负责执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可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影片的思想,是编剧赋予的。

大部分导演都是这样的“职业导演”,因为术业有专攻嘛,这也很正常。例如张艺谋就是这样的“巨匠”——用别人的剧本,能拍出很好的片子;自己写出来的剧本,不堪得很——原因也很简单:第五代这批人没有锐利的思想,执行力倒还挺不错的。至于陈凯歌,问题就更明显:但凡编剧署名是陈凯歌的,这片子就完蛋了。

由此看来,中国电影的悲剧,主要是编剧太差了。而多数导演们没能力编剧,却总想自己上……

如果导演编剧的角色二合一。雁子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作者电影”,意思是

……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应当象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

也就是说,导演首先要自己编剧,之后对整个电影制作过程进行细致的干预,使得整个电影像小说一样,是作者观点的一种视觉化了的表达方式。很明显,这对导演的要求很高。按雁子的说法,从“新浪潮”之后,国外这样的牛人一大堆,遗憾的是,国内还没有。而在软件工业领域内,这两个角色的二合一,貌似倒是普遍要求——可见拍电影有多难呐。

被电影科普了,挺有意思的。期待下次被科普拍纪录片。
_________________

以此文为雁子同学送行~
祝在布拉格学有所成~
并祝成为贵校校友米兰·昆德拉、库斯图里卡一样被后来者引以为荣的大导演~~~

迷失在北京

最近热映《观音山》,看到主角是范冰冰,当代题材。让我联想起以前只看了个开头的《苹果》了。一对照,同一个导演嘛。一直搁在硬盘里睡大觉。好吧,正好作为观影预热。

片头的名字是《迷失北京》,参加柏林影展时的英文名是《Lost in Beijing》,我看的是113分钟的影展参赛版。国内放映时剪成了90分钟的版本,据说情节被剪得很破碎,而且连名字也和谐成了《苹果》。大概是“北京”二字,又触发了什么关键字和关键的人吧。

两个字来形容这部片子:扭曲。是的,几乎所有角色都很扭曲——

  • 穷男人:贪婪、自卑、好面子、嫉妒、对妻子不忠诚、拿老婆孩子跟人做交易(这是个最操蛋的角色设定);
  • 富男人:好色、手黑、痴迷于传宗接代;
  • 富婆:因为生不了孩子被丈夫冷落、空虚、为了报复丈夫出墙;
  • 捏脚女工刘苹果:只有她很无辜。而她被强奸之后,为了保住工作却不惜求强奸者不要开除她,让人很无奈。
  • 配角里,有收了4000块钱改小孩血型的医生,有被嫖客杀死的刘苹果的小姐妹——她真是活活被钱给碾死的。

其实富人林东挺可怜的,所有人都在骗他。

结尾时,两个受伤最重的女人坐在一起哭……哎……

这是一部关于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扭曲人性、尤其是碾碎了小人物的人性的戏。为了生存,人人都在变成怪物。就好象2月底时雾霾沉沉的北京,太多人迷失在这里,绕不出来了。林东有一句话:“这什么世道”,很点题。观众会觉得不舒服,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触目惊心并不脱离社会真实太远。晃晃悠悠的类似DV或者纪录片的镜头,也在提醒这一点。怪不得总局要扑上来剪了又刀了。

豆瓣: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