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社会

《天真的人类学家·重返多瓦悠兰》读书笔记

几年前读趣味十足的《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时,常常被各色段子逗得捶床大笑,也让我再次确认作任何学术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大多无趣枯燥得要死——哪怕是不需要结晶、流片、仿真、编程、填表、折腾Matlab的人文社科,哪怕是看上去和听上去都饶有趣味的人类学。学术只是一份工作,大街上随便抓一个智力中上者,读懂某领域50篇论文后,都能修修补补搞些创新出来。真正高难度且需要疯狂想象力的是开拓性的领域、理论或者创见,但是大学、研究所里,大多数挥霍着纳税人金钱的庸材(比如郭胖达硕士这类)只有修修补补的能力,所以学术研究的主要困难蜕化成能不能/敢不敢/愿不愿意忍受这份枯燥和无趣。


故事发生地:西非小国喀麦隆(Cameroon)。
点击查看大地图

所以五石同学把续篇《天真的人類學家·重返多瓦悠蘭》从袋鼠国带来时,很期待此书内装大量笑果。读下来,确实欢乐。虽然对田野考察的艰苦和无趣的抱怨一如既往,但也透露出作者对此的爱和人类学本身的魅力。人类学是如此这般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追寻A,得到了B,探索B,得到了C,而最初的目的早就偏到了哈雷彗星上渐行渐远,不管跳多高,你也抓不着。除了骂骂“shit happens”,只能认命并享受之。这倒是颇像体验派布朗运动团旅行的一贯风格。唯一的美中不足大概是台湾版那可怕的竖排版,严重不习惯上下扫视,极度影响阅读的流畅感。

好,不说废话了,读书笔记正文开始。呵呵,随便写写。

1. 测不准的社会科学?

第50页,有下面这段:

坚守人类学伦理殊属不易。通常,人类学家尽量不去影响他的研究对象,虽然他知道影响势不可免。充其量,他也只能让一个士气瓦解、边缘化的民族恢复对既有文化的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但光是撰写有关某个民族的专题论文,他笔下有关此民族的自我印象呈现,便势必蒙上属于他的偏见与先入想法的色彩,因为关于异民族的客观真实并不存在。而这个异民族如何看待自我印象,很难预期。他们可能排拒、反抗,也可能改变自我去迎合并趋近此种印象,最终成为僵硬扮演自我的演员。不管结局如何,我们所谓的“纯真”(也就是一件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能如此)已经荡然无存。

这个问题,借用量子力学的概念,可称作“社会的测不准原理”,这是我对社会科学一直就有的困惑。这种观察本身改变被观察对象的“测不准”,在社会科学里普遍存在。例如经济学家的对经济现象的观察总结出经济规律,被人们用于交易之后,人类行为的改变,显然会改变经济规律本身。所谓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只好安装一双引号,估计大家对此都很头疼吧。

2. 作为民族学者的部落酋长

第91页,讲了一个小故事:

当人类学家和多瓦悠部落的村民们一起喝啤酒时,酋长用部落传统礼节向他敬酒——动作是先喝一口,然后把葫芦瓢递给作者。学者被友好的情绪感染,按西方的礼节,叫出酋长的名字,然后端起了酒杯。谁知这个动作大大的触犯了禁忌,因为在多瓦悠的习俗里并无举杯致敬制度,只有咒语制度。而诅咒的方法是:喊出对方的名字、饮一口啤酒然后吐到地上。对方会越来越虚弱,直到死亡。如果诅咒者与被诅咒者有依存关系(例如父子),诅咒会特别灵。于是酋长和一众村民们被吓呆,等他吐出啤酒。学者急忙露出微笑,大家方才如释重负。后面的一段对话很有趣:

学者:在我的村子(英国),这个动作表示祝福,希望对方长命百岁、多子多孙
酋长:你说话就能让对方长命百岁?咒语么?
学者:这只是表达祝福,表示我们是朋友
酋长:但这是否表示你没喊出名字的人,你希望他们死掉,老婆生不出孩子?
学者:不是的,他是诅咒的反面,代表很多好事情。

事后总结时,人类学家评价道:最后一句话是人类学著名的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原本对某习俗(这里是西方的敬酒)只是一知半解,直到双方拼凑后,才窥知全部意义。酋长迫使学者深入不属于多瓦悠部落的思维路径。在此之前,学者对西方的举杯祈祷并无清楚想法,不知道“我们为何这样做,这样做期待产生什么效果”。倒是和酋长的对话让学者感到“醍醐灌顶”。

在上面的对话里,角色很戏剧性的发生了反转——酋长更像是个正在调查英国状况的民族学者,而学者成了访谈对象。酋长和学者合作,剥开了一个让西方人熟视无睹的习俗的细节,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和有趣味之处就在这里吧。

3. 文化差异

第153页,一个自负的德国人把电影放映机带到部落里,先播放了猫和老鼠暖场,然后是一部倡导预防疟疾的教育片。为了号召部落众们灭蚊,德国人把疟疾教育片拍得极其恶心:

一只形体被放大极大、夹带着肮脏疾病的蚊子,恶心地横行银幕,伸出锉刀似的管状长吻,垂涎欲滴刺入人类皮肤。紧跟着便是便是痛苦扭曲的人脸特写,汗如雨下,暗示观众两者间的关联……车顶大声放着音乐,搭配银幕上的非洲地图,地图上散步着黑点,仿佛打翻了酒的桌布……

德国人对学者洋洋得意的叙述者自己的“尺寸哲学”,唯有“大”,人们才见其真。所以某些部落一看到硕大的蚊子,便四散了逃走。教育效果很好的样子。谁知多瓦悠人对这玩意儿完全不买账。事后村民说:

他们当然相信银幕上那么巨大、贪婪吸血的蚊子可能很危险,甚至会致人于死。幸好,多瓦悠的蚊子相形之下,甚小。银幕上的蚊子比人还大呢。多瓦悠的蚊子很小,白人怎么没看出两者的差别呢?

哈哈,完全无语。作为没有体验过现代媒介的多瓦悠人来说,影像的意义,观看的习惯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经历过影像方面的基本“训练”,无法理解镜头可以拉近拉远、影像并不等比例这回事。反思一下,即使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现代社会,我们看到的东西和一个异质文化背景的人是一样的吗?我们能理解那些人的所有微妙情感吗?呵呵,这很可疑。文化差异,说得更大一点:文明的冲突,大概就是这么累积起来的吧。

4. 技术提供思考的模型

第169页,这段写得很好玩:

技术过程不仅用来产制物品,也提供我们对其他事务(尤其是我们自身)的思考模型。泵的发明便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心脏的运作,电脑的发明也让我们对人脑运作模型有了全新的思考,取代原有的电话交换机模型。对多瓦悠人而言,制陶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向,将人类的成长与岁时更迭结合在一起。实际的仪式系统十分复杂,模型轮廓却很容易掌握……出生时,头是软的……割礼时,男孩跪在溪里……这是男孩一生最潮湿的状态。之后干季降临,男孩的身体也要烤干。最后让男孩排成一列,在他们的头顶燃烧树枝,将他们的头烤干。至此,岁时推进与人类成长这两个不同过程同抵高潮……多瓦悠仪式系统明显引用制陶模型,只是从未行诸文字。

人类如何形成思考模型是个好玩的话题。以大地和太阳的关系模型为例,各民族那些稀奇古怪的创世纪神话都差不多:大象或者大蛇驮着的大地,或者是块浮在水上的蛋黄状的东胜神洲(Purvavideha),不一而足;天空是个盖子,太阳和星辰是点缀在盖子上面的点。古人会这样想,是因为这样的模型很直观,能够用日常经验进行比喻和思考。不过也仅仅是个模型而已,验证模型,甚至使用和演绎模型,这个要求要高得多。如果要踢翻旧模型,建立不那么直观的新模型,例如球状自传的大地,就更难了。

5. 非洲版《练习曲》

第171页,学者遇见一位路过多瓦悠部落,正在骑车穿越非洲,为了防止晒伤,全身紧裹骑行服,因而痛苦不堪的白化病女士:

学者:你如何穿越撒哈拉沙漠?怎么应付?
女士:没问题。我通常晚上骑车。今天是因为有点落后,才白天赶路。晚上骑车,棒极了,一个人影也没,宁静万分。
学者:那你为何要单车横越非洲?
女士:为了欣赏美丽的风景呀。

好吧,学者和我一样无语。

6.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ong

第177页,提到了一个希腊民族学者:

此人因为希腊的政治高度动荡而被抬至崇高地位。他死在一个希腊当局专门用来囚禁异议人士的监狱小岛上。这位研究者曾发表有关当代希腊同性恋俚语的论文,引起有关当局的注意,严加警告。他坚持学术自由的理念,继续研究,又发表了更引人物议的“男妓的同性恋暗语”,因严重毁损希腊男性气概而被判入监。但他并未却步。死后,又出版了希腊监狱男同性恋俚语研究论文。

此君把自己的每次不幸作为研究题材,怎样的达观、超脱和无敌的幽默感啊。遇到种种逆境,我现在的本事也不过是能够迅速接受之,并调整好心态。这位老兄的气场确是强大得多。膜拜并学习之。

7. 追求客户满意度的神谕

第193页,介绍多瓦悠部落的神谕,其实就是占卜。整个过程颇似我们常玩的某游戏:巫师持某种植物根茎,不断的揉搓。占卜者不断提出只能回答“Yes”或者“No”的问题,如果断了或者粘在一起,说明得到了来自神的肯定的答复。

第一个巫师是请来的。最初一切正常,直到某次神谕指示了一个在村里人认为和占卜之事(村中厄运的原因)毫无关系的女人,巫师顿时威严全失,众人不再相信他的话。于是几天后,众人安排了酋长的岳父再来一次。由于他对此地状况颇熟,其占卜结论众人皆满意。而且他的“诊断”稍后得到“证实”:占卜所指的亡灵果然出现在某村民的梦中,抱怨自己的痛苦和酋长对他后事的不周全。于是宾主尽欢。

所谓占卜,大多是希望让别人替自己说出自己想说想做,却不愿意承认的话。实质是多是为自己的行为或者命运寻找借口、推卸责任。而高明的占卜师,更像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心理咨询师吧。这让我想起了达赖喇嘛信任的“捏冲神谕”。呵呵,好像各民族的占卜什么的,都是这个样子的。

8. 铁律

第245页:

人类学的另一铁律是:当你研究的异文化看起来越来越正常,就是你该打包回家的时候了。

打包回家,大概是因为各种现象习以为常,导致观察力和敏锐度锐减吧?因为熟视无睹,所以好奇心也没有了。看着都烦,当初吸引人的东西都变得疏松平常了。于是走人为上策。

其实何止是人类学研究。摄影,旅行,甚至学习、工作,再甚至大多数人的恋爱、婚姻,不大都是这个样子?保持好奇心,不断发掘亮点,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好吧,我也觉得这事儿,不说无解,至少是难解。如果你有好的解,哪怕是NP-complete的困难解,也请留言吧,亲~~~嘿嘿

周末:Levi-Strauss、妙峰山、山难

周六对本人来说日子特殊,妈妈的嘱咐是:吃点好的。鉴于糟糕的体重状况,吃就免了。找到的替代方案是在精神上饱餐一顿。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个马拉松式的活动:纪念“列维—施特劳斯”纪录片展映日,整整一天的人类学学术交流会、纪录片。大牛们来来往往、谈笑风生。嗯,爽到了。

之前耳闻Levi-Strauss是从疯狂的L粉五石同学那里——此人常喃喃的表达对Levi的崇拜,购买所有Levi的图书,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从他搬家后的垃圾堆里偶遇打印版《忧郁的热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把这堆纸作为贡嘎爬山时候的特别装备。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没错:此书有场、有爱、阅读快感足,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俱佳,非常适合我的肠胃。

所以我还是很期待这个“讨论班”的,目的是为进一步阅读Levi-Strauss热热场子。我简要作了笔记,大概的整理如下(比较乱,肯定有错,请看官拍砖):

A. 文化参赞致辞:大概说了一下Levi的生平,把Levi的地位抬到现代社会科学奠基人之一的高度。

B. 关于人类学:田野考察、关注人类的精神结构;理论和经验的混合,理论比较次要;Levi-Strauss同时作理论和田野,而且做得都很好;人类学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换个角度提出问题,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

C. 关于Levi-Strauss的思想的五个阶段和书目(老爷子的经历太丰富了,需要弄个传记看看,比如这本):

  1. 1930s,从地质学爱好者到社会主义者;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哲学教师;首次田野考察:亚马孙丛林里的印第安部落,20年后成书;
  2. WWII~1954,纽约,遇到一堆牛人;把语言学的符号方法引入人类学,结构主义和结构人类学;与法国流行的存在主义抵触,不被认同;博士论文《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3. 1955~1960s,因《忧郁的热带》成名;用严谨的方法重构社会科学;《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
  4. 1968~,结束了结构主义;反潮流,隐居;对卢梭的热爱;《神话学》四卷本(1234);
  5. 1980s,复出,重新受到重视;日本讲学;对人类未来的悲观,人口灾难,灾难的批评;《嫉妒的制陶女》(貌似被称作是小神话学)、《猞猁的故事》、《面具之道

D. 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自然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精神,自然到文化的过度;神话,人类遇到自然;烹饪、餐桌礼仪;

之后是四部纪录片一直放到晚上九点,惊叹一下我自己的耐力。

第一部是Levi-Strauss的纪录片,70年代拍的,老爷子在镜头前回顾自己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老爷子在战时作为英文翻译被送到马奇诺防线,英军还没来,整天无所事事在林子里逛。某天躺在草地上望着蒲公英发呆,然后就“忽然成了结构主义者”——这个段子把大家都逗乐了。老人一看就是学养极好的人,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要拜的。

后面是三部人类学纪录片,很有意思,都是关于仪式的:南疆维吾尔穆斯林家庭的对新生儿的命名仪式、湖南道教的都猖愿祭祀仪式、印尼巫医治病的仪式——五石说仪式是人类学比较容易出成果的点,但是Levi都是从日常生活找蛛丝马迹的,看来现代的研究者没那么牛。

前两部片子的导演都来了。新疆那部叫做《大河沿》,导演叫做刘湘晨,不是太靠谱。他的立意是把纪录片拍成散文状,刻意往高里拔,片子空镜头太多显得节奏很拖沓,浅尝辄止不深入,很多东西的手法和思路过时。故事本身挺有意思,一个维族mm未婚先孕生小孩,男方好像是个司机,不肯出席孩子的命名仪式,于是很纠结。维吾尔人给孩子取名要搞这么大的仪式,估计与伊斯兰教法有关系。

湖南这个片子就很赞了。片名《韩信复仇记》,借了《王子复仇记》的名头。导演是人类学家范华,汉学家,施特劳斯的徒孙。拍摄的是湖南新化的道教原皇派(区别于正一派)的祭祀仪式《都猖大愿》。引用一段影片介绍

韩信大将军经过五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使刘邦得以掌权。随后他建立了汉朝,名为汉高祖(公元前206—195年)。但是由于妒嫉韩信的声明和威望,他以莫须有的篡权罪杀害了韩信。

韩信死后,天空骤然变黑,他的魂灵飞向了天边之外。韩信在幽冥指使妖精作怪使汉高祖患重病,高祖汇集当朝名医均难觅救治之法。后得天师授计,在铁叉山上立起韩王圣位及五岳圣帝等诸位神仙圣位,设立高台、坛场(杀鬼坳、斩鬼场),竖立幡令,请出茶山峒十大都猖及雄兵猛将出峒相助降妖。杀猪宰羊斩牛祭补后,猖兵猖将将妖精捉住,斩杀敬献韩王。汉高祖果然病愈,当即封韩王每年在上天坐十天天下,封在老君坛,受万代香烟,人间若有患难灾殃告韩王搭救。

韩信成仙是湖南道教最神秘的部分之一,他向汉高祖复仇的故事成为了地方史诗,如今道教大师仍在持续不断的排演这部宗教剧。

这个仪式有近两千两百年历史了。这是道教最隐秘的祭祀和驱鬼仪式——,是中国人的精神结构里最深藏的部分:鬼神、巫术、占卜、符箓……历史非常久远。道家融入自己的东西之后(如画符等)保存了这部分传统,但仍能看到其中的更久远的因素,例如面具、宰牲、法器等等。有兴趣可看看这篇傩坛与民间道教。湖南作为楚地和苗疆,不愧是有无比深厚的神鬼巫术传统,太多神神秘秘的东西了。

导演范华(Patrice Fava)和他的老师(Levi-Strauss的学生,也是汉学家)高度评价了道教在保存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高度评价了中国文化,而且毫不客气的批评西方宗教的价值观“霸道”,比中国人还要中国人。现场提问的年轻人的中国文化功底比两位法国老先生明显差,有点露怯。后面是聊天,关于中国文化,关于道教及其它。一个比较好玩的细节是:这个仪式长达4天,素材有100小时,剪了1年之后剪成100分钟的片子,大部分是诵经,已经有点让人头疼。但是范华的老师提议要找个机会看那个原始版本,来个“痛快的”。大家都吓坏了,呵呵。

最后一部片子是《Indo Pino》(法文版),讲述印尼某偏远部落的女巫医Indo Pino生病后男巫医替他治病的故事。巫医利用魔法和巫术治病的现场、巫医对疾病和解释,最有意思的是巫医服用了人类学家带去的药物而痊愈,影片拍摄了她如何将现代医学放入自己的解释框架中从而自圆其说,这很有意思。

活动地点是法国文化中心(法国大使馆文化处)。地方不错:书很多,画册很多,有网络,常有免费电影和其他文化活动,可以常去蹭的。

周日又去骑了一趟妙峰山,现在能一口气骑到半山腰了,比过去有进步。在涧沟村喝水的时候碰上一个骑旅行车的车友,看着有趣。到顶之后聊天,自称“已经骑过大半个中国”,比如滇藏线、新藏线、独库公路之类邪门的线路,崇拜啊。人正在yy哈啦湖、从阿里大北线直接翻山口过昆仑山进新疆、羌塘草原骑行穿越等等顶级邪乎的路线。汗。于是从妙峰山回来路上一直聊天,倒也不嫌累。

到家之后看手机短信,得知周六午后箭扣山难的消息。遇难者非常不幸是朋友的同事和她的新婚妻子。打电话过去确认不是玩笑,这才有点汗。上网查了事件的经过(目击者回忆新闻稿,箭扣蹲点的摄影师拍的当天天气变化过程和救援过程照片,救援照片之一之二),越发觉得汗。综合这些资料,估计女子死于雷电直接命中,男子是被电晕之后死于坠崖。地点是鹰飞倒仰的主峰鹰头的西坡,那个被我认为是最危险的长断崖。

今年五一的时候在箭扣上有类似经历。那天也是在箭扣上遇到雷雨,蹲在烽火台里整整半个多钟头,听着雷在头顶上炸,之后还看到彩虹来着。这次也不是第一次户外时候遇到雷电,比如上次在皖赣边界的五龙山,也是在主峰边的山脊上遇上雷暴,带电的雨云就从帐篷旁边流过,在帐篷里躲了一晚上,过得就像除夕夜,那叫一个恐怖。

山难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和我们上次在箭扣遇到雷雨全身而退的过程比较,这几位犯了若干错:

  1. 雷雨来袭时没有及时找地方躲,没有下撤,而是继续往上爬。出事的时候,已经是天气明显变坏之后大约20分钟了。
  2. 本来山脊就是雷击的高危地带,他们却离开鞍部往曲率更高的山顶上爬,被雷击中的风险越来越高。
  3. 据说没关手机。

我们上次遇到雷雨是在下山途中,大概提前半小时根据风向和气压判断出正面遭遇雷雨不可避免,越是决定放弃下撤就近避雨,留了充足的时间溜到一个烽火台里,然后把登山帐放到角落里,手机都关掉。所以才没事。再次印证在户外状态下,有效准确的判读小气候非常重要。

不过有些山难,并不是人能够控制的。比如5月底在贡嘎地区Edgar峰发生的悲剧。两位顶尖阿尔卑斯式攀登高手Micah Dash,Jonny Copp,一位顶尖的户外纪录片摄影师Wade Johnson——当我们一行人在贡嘎西坡晃悠的时候,几乎是同时,他们在东坡燕子沟出了事。

下面提供的是一些纪念视频(之一之二)和搜救日志(之一之二之三)。引述Outdoors版rockmu的文章,好人兼强人啊,真是可惜:

在贡嘎爱德加峰遇难的登山者为美国著名阿式攀登组合

在艾德嘉遇难的美国兄弟 Micah Dash 和 Jonny Copp,善良热情,王二、王大去米国时,和Micah Dash 一起爬过,这哥们不曾摆世界级高手架子,非常生动、热情和善良的一个人。事实上,运动攀的国王Chris Sharma,也是一副平民姿态。我所见到的或了解一些攀登者,都是生活中有个性的好人,大都为人纯粹善良。Micah Dash 和 Jonny Copp,运动攀、传统攀、大岩壁、混合攀、冰雪技术线路非常综合,Charlie Fowler比他们大快20岁。而 Micah Dash 和 Jonny Copp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美国攀登才俊,正值最好的30+岁。

遇难的还有随队摄影师Wade Johnson是Sender Films随队进行纪录片拍摄的摄影师。(Sender Films电影公司出品过Sharma的攀岩大片King Lines,First Ascent和The Sharp End)

这两位美国兄弟实力非常之强,名气非常响亮,在著名的攀登电影the sharp end中就有一大断说他们在世界各地攀登,他们俩的攀登水平和风格代表了现在世界阿式攀登的顶尖水平,没想到折在了中国四川的贡嘎山系的爱德加峰上。这两人可以称之为我的标杆。惋惜。他们也算有了自己的sharp end.

这篇新闻能够看出,这支队伍选了一条很险的新路线,然后遇上了致命的大雪崩……所以呢,户外还是珍惜小命吧,不要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哪怕是山顶风景再好,也要抵制住诱惑。

酱紫。

八家村半日游

海淀区东升乡八家村久负盛名——倒不是因为这里面有啥名胜古迹,而是因为这里是北京最大的电子垃圾中转站,也是北京最大的一片贫民窟。按fivestone的评价:“很赞的,椰林树影,水清沙幼……”又尤其考虑到此地距离我的驻地仅一箭之遥,住了快一年了还没去探探实在是欠账太深。

话说今日无事,找不到打气筒,只好放弃爬妙峰山的计划(实际上是轻微腹泻懒得动)。午饭后凉风习习,心说那就去还债吧。于是拎着相机踩着拖鞋沿着双清路晃了过去。一路随手街拍路人,但是这样没有目的没有主题的拍摄越来越让我提不起兴致。也许带着职业心态去搞会好一点?走神的时候,正好一个“办证”电话映入眼帘——假记者证开价¥600,据说底版挺贵。如果办理,可免费附送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证一张,因为”学生证不值钱!”hoho,当个假记者代价不低,看来这身份挺好用。

较大的地图中查看

过了林大北路,向西随便拐进一个巷子,再向北。一片林子?继续走: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然后,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哐当!里面有大片金鸡菊,鸳尾,熏衣草,黑心菊,白菊等等艳丽的花卉怒放中,好像正在等待中央领导检查。还有梨树林!这这。。。走啊走,然后看到天主教神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XX学院。环境极好,绝不亚于世纪公园。这是传说中的贫民窟么?!

好不容易,找到了后八家村的西口。终于能闻到垃圾味道了。嗯,这才对嘛。

后八家村是八家村的北部,南部叫做前八家村。表面上看,后八家的主街和普通的华北村庄区别不大。不过似乎更加脏一些。买得矿泉水一瓶,提着相机没走两步,终于看到了第一家废旧电脑收购点。一个装得满满的面包车,后箱里的旧台式机堆到了车顶,起码二三十台,一些大家伙应该是旧服务器。三位师傅正在手脚麻利的把电脑拆成零件,具体的工艺是:首先打开机箱,取下电源,然后小心的取下硬盘(似乎可以转卖),最后是取下印刷电路板。师傅们都带着手套,拧螺丝之类事情都是用电钻,速度很快。转眼之间,机器就被拆成电源、硬盘、电路板、机箱壳体这四大块,并被分开堆着,估计应该是拆着卖的。搭讪其中的一位,据他说旧电脑收购价大约几十元一台。他没说卖出去值多少,但是根据这篇文档,赚得少不了——按他们粗糙的手法,印刷电路板应该已经被破坏了,但是上面的贵金属很有“搞头”(1吨废旧线路板,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以及铁、铝、镉、镍等 [1]);很多硬盘仍然是能用的,拆解的现场就有两位买主正在询问硬盘价格,想买回去用——机箱壳体、硬盘和电源,很有可能就这样流入了旧电脑翻新和中关村的电脑维修行业。中关村向来猫腻多,所以我和他们聊天,他们不反对,但是掏出相机来,他们就十分抗拒了。。。也罢。

离开主街,往巷子里随便一走,这才显出破败模样。到处是简陋的窝棚,用红砖、石棉瓦、塑料布等等材料搭建。甚至有用集装箱改造的房子,上面搭了一个石棉瓦的屋顶。大杂院里堆满了回收来的废品和其他东西。没有铺水泥,也没有市政设施,比如下水道,所以污水满地流,很多地方都是烂泥和水坑。小朋友很多,很开心的在水坑之间和房顶上跑来跑去。废品收购站都藏在居民区深处,收购的东西不仅限于旧电脑,旧电器,废塑料……啥都有。人口密度非常高,建筑密度也非常高,典型的贫民窟。只是没有孟买的贫民窟那么强大——这地方要是发生火灾了,那可是不可收拾,消防车根本开不进来,消防水龙恐怕也没有。

然后就向前八家方向溜达过去了。一路走过去,总的趋势是本土居民越来越多(以前就是个城郊的普通村庄)、外来农民工越来越少、房子越来越正式、各种商业设施越来越全——不仅有杂货铺、包子铺、理发店,还有娼妓坐在门里抛媚眼揽客。不过总的来说,房屋密度还是过大,下水道还是没有。很多房子在翻新和加盖,巷子变得更窄。当地居民仍然继续在追加投资,可见近期这里没有被改造掉的计划。因而显得生机勃勃的。

整个地区看到了两所学校,其中的一所叫做“新希望民工子弟学校”,在后八家,让我想起四川的刘氏兄弟;另一所似乎是公立的“前八家小学”。

逛出来的时间大概是下午五点,沿着双清路往回走,赫然发现林业大学北路路口往北的双清路东侧是一个很大露天废旧塑料市场。交易就在人行道上搞。前段时间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怀疑塑料没人收了。现在看到的情形是,供销两旺、热火朝天。

八家村确是一朵奇葩。首先,放眼八家周边,由于大学林立、交通方便、老外尤其是韩国人多,因此五道口地区的物价向来很高。八家的存在,提供了在中关村打工的众多低收入农民工生活下去的可能性;其次,由于离中关村和大学区近,周边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大量电子垃圾,从而制造了淘金的机会;再加上长期处在城郊结合部的三不管地区,这里基本上是近十年内自然生长的“新城”[2],外界干预不多。

八家村只是中国电子垃圾处理产业链的一环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个“中转站”,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地方。每天人们骑着板车,从中关村或者海淀区其他地方收购的如山的垃圾送到这里,之后再由人打包送到更大的批发市场。终端是一个个的垃圾处理集散地,常常是类似八家的半农村,比如江苏兴化高垛村、安徽阜阳四十里坡镇、湖北武汉青山区等等。其中最大的是广东汕头贵屿镇——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电子废物拆解处理集散地。他们不但处理来自全国的电子垃圾,而且接受走私自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当地的水源和土壤基本上都受到了严重的不可逆的重金属污染,成了不折不扣的全球垃圾桶。

嗯。又空了再去转转。这村子挺有意思。值得深入去探探。

参考资料:

  1. 北京后八家村调查:一个电子垃圾村的灰色生存,八家村电子垃圾事业的概况。
  2. 关于北京八家村的一些资料,对于八家村和社会调查和其他基本资料。
  3. “金融风暴”刮进北京后八家村
  4. 中国电子垃圾网,电子垃圾处理的门户网站。

一周年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刚上回四川的火车2个小时。午后发生的地震整个把我打懵。很用力的联系上家人,然后冲到北京西站。机场停运,所以那是地震后北京向四川发出的第一个交通工具。车里挤满了回家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德阳和绵阳。我可以上网的手机成了那节车厢唯一的信息源:他们告诉我自己家的地址,我帮他们在baidu贴吧里面搜消息。“汉旺东汽中学已经被夷平”、“北川死伤惨重,绵阳已经下了紧急动员令”、“清平磷矿塌方”、“宝成线停运”……很多人问到消息后就默默的退到一边抽烟。我也无语。


2009年2月2日,春节假期倒数第二天,我骑车加徒步,在都江堰和映秀附近拍的照片

之后感人的事情很多,比如不要命的士兵,志愿服务精神,忽然变得团结和互助的陌生人;让人愤怒的事情更多。那些显而易见的豆腐渣学校,本来不应该夭折的孩子……地震像放大器一样,把贫富差距、环境问题、制度性腐败等等,稀里哗啦全都抖了出来。当时承诺很痛快,胸脯拍得震天响:“若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一定从严查处,绝不姑息,会给社会一个满意的交待。”不过时间线继续走下去,新闻标题似乎就没那么美好了:

      2008-5-20,联合早报,川震聚源遇难学生家长,追问豆腐渣工程

2008-5-29,南方周末,建设部专家认定聚源中学是问题建筑

2008-12-23,BBC,四川法院拒绝地震死难学生家长诉讼,“法院的一名法官告诉他们,中央政府向各法院下达的一份内部文件规定不得受理这类诉讼。许多家长说,当局为了让他们闭嘴还进行威胁恐吓和金钱利诱。”

2009-3-30,Radio Free Asia,震罹难学生民间统计逾三千四 当局禁家长清明节祭奠

2009-5-7,CCTV,四川省通报“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2009-5-11,Radio Free Asia,聚源中学两名遇难学生家长被公安拘留,512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地震灾区都江堰聚源中学两名遇难学生家长,周一被公安带走。有家长指,当局为怕他们办追悼会,十多名家长连日来遭监控及软禁,当地官员否认有此事。另外,新建小学有几十名家长被带到外地旅游。

2009-5-12,新京报,四川教育厅副厅长:坍塌学校质量问题很难调查

看过艾未未和志愿者作遇难学生调查时当地官方的“接待”,遇难学生的名字和人数成了“国家机密”,会更加无语。公众总是健忘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媒体的聚光灯移走之后,官员们该怎么整还是怎么整。

中国现在有钱了,而且钱真是花不完。动辄几十亿的地震博物馆,耗资2亿的新北川中学,3.2亿的汶川中学,还能给北川的领导们配豪华轿车。但是这些事情多半是做给领导和媒体看的。CCTV们不去关照的角落,灾区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很艰难

温家宝在地震的时候说“多难兴邦”。怎么兴?难道灾难的“财富”仅仅是制造了几千个亿的GDP、几个遗址公园、让西方媒体“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和团结”从而让奥运会时候中国的对外媒体形象好看了那么一些——就没有别的了吗?难道在制度层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就一点改善都没有吗?一周年了,当初承诺的问责在哪里?当初承诺的新闻自由在哪里?对国民的减灾教育在哪里?对全国学校建筑的检查和加固在哪里?如果关于地震的记忆廉价到仅仅是记住了感人事迹、记住了我党一贯的光荣伟大和正确,而没有记住教训,谁敢说下次你我碰上大地震,头顶上那块天花板就是安全的?中国可不止松潘-龙门山这么一条地震带吧。

所以看到下面的一大打真理部黑龙江省分部指示,我是一点不奇怪。2008年5月27日早上11点,真理部说:“请各网站迅速删除以下有害信息:1、质疑有关地震部门隐瞒预报信息;2、质疑灾区倒塌校舍为“豆腐渣工程”的信息;3、借地震煽动抵制奥运,要求停办、简办奥运或停止奥运火炬传递的信息;4、借地震攻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信息;5、散布2008是中国灾年的迷信说法;6、其它有关地震的不良信息”。为了奥运会,地震时对新闻媒体的开放完全是一场show。嗯,当说谎成了权力运行体系的一部分的时候,宣传部门会寄希望于控制消息传播以及民众的健忘。但是很明显,他们低估了互联网保存记忆的能力,低估了民众的智商。

有几个相关的资源推荐一下:

  1. HBO:劫后天府泪纵横视频评论),美国HBO电视台最近播出的纪录片,据说有意奥斯卡纪录片奖。评论里面这一段写得非常好:“共产党通过政治上的分赃制度,通过机会、荣耀、物质和官职,来摆平下面的官员。官员又是通过同样的分赃,摆平党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党的骨干分子又如法炮制在群众中寻找自己的骨干,如此这般一层层地建立起党的根基和体系。”夏明认为这才是捂盖子的根本原因。“学校出问题,绵竹和德阳的党委书记们和市长们恐怕脱不了干系,深查下去会触动党的基层官员和骨干分子的网络体系,所以党宁愿花钱解决问题,也不容许基层网络被触动。”夏明分析说:“我认为捂盖子的决定是由中央作出的。”
  2. TVB:不能说的真话视频)。香港翡翠台的地震一周年纪念节目,仍然直指校舍质量问题。片子里面,一位叫桑军的死难学生家长和他的夫人说得很透彻:“德阳市常务市长,现在他就说,如果要查出来的话,他说,大小官员就会死,就会全部都会下台了”,“就好象动的人太多,不敢去动,就好象一包肿瘤一样,你一动,这个会烂,那儿也烂。”
  3. 网易:地震周年专题链接),几大门户里面做得最靠谱的。没有那么多牛b轰轰没心没肺的大叙事和官员的媒体show,大部分是灾区百姓的生活细节。去年夏天,网易作了一个摄影项目寻找被遗忘的汶川,把相机发给汶川的百姓,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还有Magnum的前辈Patrick Zachmann大叔助阵。当时担心的就是灾区淡出公共视野之后,苦难也被遗忘。最近貌似又进行了回访。“拒绝遗忘”,这话说得太好了。
  4. 最后来点亮色,强力推荐Afterquake: music made in Sichuan简介音乐照片视频),由美国的民谣艺术家Abigail Washburn、电子乐队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和非营利组织Sichuan Quake Relief合作,从汶川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那里现场录音、摄影、拍摄视频,然后重新remix成一组多媒体作品。我很喜欢里面的藏语歌Tibetan Wish、羌语歌Sala,以及他们remix的两首歌Song For MamaLittle Birdie。孩子们歌声甜美、笑容如春光灿烂。我照抄一段中文版的介绍:为纪念四川地震一周年,两位完全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民俗和电子)联合起来创作了这张专辑,以增进人们对震后依然延续的后果和影响的了解和认知。专辑采用实地录音,记录了震后的声音以及被安置的儿童和他们远方父母的表演。。。唱片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将捐给四川地震救援组织。尽管该专辑的录制是源于一个悲惨的时间,但是专辑记录下的儿童的声音还是令人鼓舞:游乐场的声音诸如乒乓、篮球、跳马、拍手游戏,被融合为舞蹈旋律;七年级的学生为他们的同学表演了一个传统的羌族歌舞;藏民妹妹们背诵了她们的妈妈临睡前会为她们唱的祷告词;一个被安置的男孩唱了一首关于在父母重建房屋时失去母亲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