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艺术

古典木结构的衰落与环境变迁:从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到故宫太和殿

周六陪我堂哥逛孔庙,一看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就觉得眼前一亮:气场真好!当时就发了tweet感慨如下

穿过孔庙的前殿,铺面而来的正殿竟是二重檐庑殿顶:古建最高形制!虽然太和殿也是同样的屋顶,但太和殿为成为全国形制最高的建筑,用了三重须弥座而孔庙只有一重,较矮的基座比例反而衬出屋顶之高大和易亲近。日本的仿唐建筑我记得完全没有须弥座,嗯类似。 http://flic.kr/p/aPz4Ba

图片找了一张更好的,那个大屋顶的比例让人觉得很舒服。当时虽然嘴上说的是“孔庙比太和殿看上去更高大”,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太和殿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作品。

晚上想查更多资料的动机,其实是想确认一件事情:日本人仿照唐风修建的木构,是否真的没有须弥座?——在日本逛的时候,那些神社和寺庙我留意过,都没什么底座的。一查就查出来一个超猛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木构建筑,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日本天平宝字二年)首次竣工,后多次被毁再重建。这里找到一篇比较全的资料

……1180年,东大寺在战乱中被毁大半……1183年,东大寺重建工程由南宋工匠陈和卿主持完工。1567年……大佛殿再次被烧毁……1692年,大佛被再次修复完工……1709年,大佛殿重建工程完工,为了节省材料,规模缩小为最初的2/3。其后大佛殿虽经过明治、昭和时代的大修,但规模趋小。

现存大佛殿正面宽57.5米(7开间),侧面宽50.5米(7开间)。由于现存规模仅为最初的2/3,合理的解释应为大殿的正面宽度(开间)减少了若干,而高度,侧面宽度(开间)都没有变化。照此复原的话,大佛殿最初的正面宽度应为57.5米X1.5=86.3米,正面开间应为7*1.5=10.5,按11间算……

已经是缩水了2/3,还是世界最大,真是不可思议!

找来照片一看,东大寺大佛殿果然是没有须弥座的,只有一个大约两米的小基座,和整个建筑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太和殿不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那么是不是全国最大的呢?毕竟这是明清时期的政治标杆建筑,形制上至高无上啊。仔细一搜,我勒个去。太和殿甚至不是北京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比太和殿(宽63米,高27米)大的,还有太庙享殿(宽68米,高29米)和长陵裬恩殿(宽67米,高25米)。无语。

找来几个建筑的正立面照片,去掉颜色,缩到同一个比例尺下。太和殿的猥琐一目了然。太庙享殿的屋檐的投影和最高一层须弥座几乎重合。而太和殿和其下的基础,明显是比例失调的。就好象一个大盘子上只摆了一粒小核桃,很是别扭。怪不得看到孔庙大成殿之后,我脑子里的太和殿形象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劲。

那么太和殿是怎么回事?没哪个包工头敢在这个建筑上投工减料吧?灭九族的大罪啊。求助万能的Google,原来也是历次折腾的后果: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

这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使是太和殿这样的天字第一号工程,在清康熙时期,同样找不到合适的巨型木料作为建材,只能退而求其次——不仅建筑规模严重缩水,而且建材也只能凑合用“复合材料”。而修建于明代的太庙享殿和长陵裬恩殿,一个是宗庙另一个是陵寝,在明代显然不是最好的。可到了康熙时期,建筑材料等反而优于集全国之力修建的最高形制的太和殿。大清朝可真悲衰。

马上可以联想起的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对斗拱的分析。这是书中对斗拱演变历史的插图。从唐到清,斗拱的尺寸不断缩水。唐、宋、辽、金、元时期,斗拱是连接屋顶和梁、柱,传导和分散屋顶重量的主要受力构件,是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到明清时期,由于采用了新的结构连接屋顶和梁、柱,斗拱逐渐变得轻薄纤细,不再承载结构,退化成纯装饰性的成分。

梁思成同学在书中对比了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则例》,对斗拱作用的沦丧显然是大为不满的。的确,和我在天津蓟县、山西大同、朔州看到的唐代、元代、辽代建筑——独乐寺、善化寺、华严寺、崇福寺等——相比,北京这些明清木结构,显得轻浮和工于机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斗拱功能的丧失。为此,梁评价为卖弄和丧失了美德。

林徽因、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

……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最后为七佛殿七间,是寺内最大的建筑物,在公路上可以望见。按明万历二十年《增修崇胜寺记》碑,乃“以万历十二年动工,至正二十年落成”。无疑的这座晚明结构已替换了“大元元祐四年”的原建,在全部权衡上,这座明建尚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美德;例如斗拱疏朗,出檐深远,尚表现一些雄壮气概。但各部本身,则尽雕饰之能事。外檐斗拱,上昂嘴特多,弯曲已甚; 耍头上雕饰细巧;替木两端的花纹盘缠;阑额下更有龙形的角替;且金柱内额上斗拱坐斗之剔空花,竟将荷载之集中点(主要的建筑部分),作成脆弱 的纤巧的花样;匠人弄巧,害及好建筑,以至如此,实令人怅然。虽然在雕 工上看来,这些都是精妙绝伦的技艺,可惜太不得其道,以建筑物作卖技之场,结果因小失大,这巍峨大殿,在美术上竟要永远蒙耻低头……

梁思成将斗拱功能丧失的原因归咎于美学上的堕落。的确,如果亲自见过山西北部那些雄劲的、激动人心的辽金木构,那些承接屋顶的复杂精巧的杠杆,你会对北京这些明清宫殿很无感。可真的只是堕落吗?我觉得不应低估古代工匠的审美能力。结合之前对于太和殿尺寸缩水的分析,斗拱风格的变迁似乎找到了根本原因:华北乃至全国的森林资源枯竭,既导致无法找到大型建材建造大型木结构公共建筑,也导致无法继续大量使用木材消耗量巨大的唐风斗拱。

找了一些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美学的选择和可能性,梁思成只看到了现象,可能没想到原因。

郑学檬,《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华北平原是北方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因此森林的破坏也最早。至唐宋时,这种破坏已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并已从平地扩展到丘陵山地,最终达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地步。

在今陕西、宁夏及山西西部、内蒙中西部、甘肃东部这一区域内,唐宋时期由于农田开垦和远程采伐,平原和山区的森林都受到严重破坏。吕梁山原是森林茂密地区,唐时其南端森林已大为减少,主要林区已退缩至其北端。六盘山、陇山、岐山的森林唐时仍不少,但宋时六盘山的森林未见记载,陇山森林大致如旧,而岐山森林已荡然无存。关中平原唐宋时已几乎没有森林……

……今河南省境内,公元前2700年森林覆盖率为63%。南北朝末年此比率降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本期内以砍伐熊耳、外方山以北山林为主,豫西、豫南山林尚完好。北宋末河南森林覆盖率仅为七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本期内豫北、豫中山林已消耗殆尽;伏牛山以北山林也所剩无几,以南则尚有林木,惟大别、桐柏山林木尚完好。冶铁、陶瓷等耗费巨量木材是唐宋时期的特点。估计每座铁炉的年耗林量是三百多亩山林,而烧制陶器一百三十斤则费薪百斤。金人占领河南后,因气候转寒,极不利于次生林木的恢复,森林植被每况愈下……

……今山东省境内,公元前2700年森林覆盖率为46%。秦汉时山东人稠地狭之势有增无已,森林破坏甚于邻近地区。唐宋时山东人口与垦田再度增加。北宋时京东路(略当今山东省)有耕地近二十六万顷,即使山区亦开垦殆尽,其户口居全国第五位,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本期内森林破坏已趋于恶化。原始森林砍伐殆尽后次生林又遭反复破坏,许多地方已出现光山裸岩。沈括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可见山东森林的破坏比他处严重。公元1700年山东森林覆盖率仅为1.3%,为全国倒数第一……

这篇论文似乎可以佐证为何唐宋成为中国古建筑中斗拱风格的拐点。路径是这样的:首先是在大量的普通民用建筑中,斗拱无大型木材可用;接下来,连皇家建筑也搞不定了。而明永乐『奉天殿』和在其原址修建的清康熙『太和殿』的体量区别,实际上是清代早中期的自然环境已经大大劣于明代的旁证。事实上在今天的华北旅行时,我几乎看不到可直接供建造殿堂柱梁的大型硬木。大部分都是次生的榆树桦树,除了寺庙和帝王陵寝附近,普通的山林里松木都难找。

继续追问:“为什么唐宋时期,森林资源被快速消耗?”今天的共识是:唐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文化,都处在快速发展期。可问题是,经济上的“盛世”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那时已出现大量高耗能工业:冶铁、陶瓷、盐业……再加上大量的木结构建筑用材。而且可以想象,几乎是涸泽而渔,完全没有环保观念,对资源的利用也没有任何控制(当然今天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快速的自然环境恶化是可以预期的。

回到太和殿,正确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奉天殿的复原图和太和殿的区别好了。这个奉天殿看上去可算正常了,而且能想象出其气势之恢弘。这是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单体木建筑,宽95米,比唐大明宫含元殿什么的,还要大得多。拿这张图和孔庙大成殿的图进行对比,嗯,感觉很到位。

目光再回到奈良东大寺的大佛殿,有意思的是,这也是经过多次重修的产物,而且今天的尺寸也是其历史尺寸的2/3而已。原尺寸是惊人的86米。啧啧。可是到18世纪最后一次重修时,也只能修到57米,开间缩小了4间。可见日本的森林资源,也是不如古代的。

另附一句题外话:搜索时,看到了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照片。老天啊,这才是唐风啊,太美了!!! @.@ 我要去看!

好吧,貌似一时半会儿去不了奈良。取一张2009年10月我在大同善化寺山门画的速写结尾。和唐招提寺金堂类似,这座从未重修过的金代建筑也是庑殿顶。注意屋顶的坡并不是平的,而是有一个折线。这些细节不动手画根本看不出来。唔,越发期待去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的建筑朝圣之旅了——传说中的“唐风扑面”,想想就爽。

制作电影和开发软件:两个同构的平行宇宙

晚上和大导演陈巨雁同学聊电影的制作过程,有趣得很。当时就觉得电影的制作与软件开发过程真是神似,回来之后又翻了翻wikipedia

  • 剧本:要求没有太多的细节和修饰,只有人物关系、场面、对话和情节描述。例如A和B在灯下聊天,剧本里只需要写人物有A、B两个人,事件是在灯下聊天,聊的内容是XXX。至于灯上是否有花纹,灯光的颜色是什么,写出来也是多余。这和需求说明书 + 交互设计稿的形态非常相似。剧本的写作方式,和大型软件一样,也是top-down的:先搭架子,再填空。尤其是复杂的剧本,例如电视剧什么的。
  • 前期制作:由导演主导,将剧本视觉化,将故事从文字转换成图像,设计场景、服装、化妆、音效,寻找拍摄地点、演员等,编制预算。灯上的花纹就是这个阶段设计出来的。这些事情很类似软件的视觉设计和软件概要设计。
  • 制作:拍摄原始片段;后期:剪辑、配音、混音。这个对应编码 + 测试过程。
  • 发行:试映、宣传、上院线……对应软件的运营、发布过程。

大概一切需要多人配合的创新性劳动,流程都差不多吧。

产品经理的角色大致相当于编剧 + 电影导演:软件的剧本:创意和交互——创意是产品经理想出来的,交互设计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配合讨论出来的;软件的前期制作——产品经理虽然不会直接绘图,但会干预并决定设计图的视觉风格,和电影导演干的事情差不多;软件的制作过程——产品经理主要是在做过程的监控,并作出判断和取舍,和导演也是差不多的;发行过程——导演一般会参与宣传计划,对应软件运营规划,是一模一样的。

在通常意义上,导演是一个将剧本的创意转换成视听作品的“工匠”——不负责创意,只负责执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可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影片的思想,是编剧赋予的。

大部分导演都是这样的“职业导演”,因为术业有专攻嘛,这也很正常。例如张艺谋就是这样的“巨匠”——用别人的剧本,能拍出很好的片子;自己写出来的剧本,不堪得很——原因也很简单:第五代这批人没有锐利的思想,执行力倒还挺不错的。至于陈凯歌,问题就更明显:但凡编剧署名是陈凯歌的,这片子就完蛋了。

由此看来,中国电影的悲剧,主要是编剧太差了。而多数导演们没能力编剧,却总想自己上……

如果导演编剧的角色二合一。雁子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作者电影”,意思是

……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应当象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

也就是说,导演首先要自己编剧,之后对整个电影制作过程进行细致的干预,使得整个电影像小说一样,是作者观点的一种视觉化了的表达方式。很明显,这对导演的要求很高。按雁子的说法,从“新浪潮”之后,国外这样的牛人一大堆,遗憾的是,国内还没有。而在软件工业领域内,这两个角色的二合一,貌似倒是普遍要求——可见拍电影有多难呐。

被电影科普了,挺有意思的。期待下次被科普拍纪录片。
_________________

以此文为雁子同学送行~
祝在布拉格学有所成~
并祝成为贵校校友米兰·昆德拉、库斯图里卡一样被后来者引以为荣的大导演~~~

农民工版《春天里》

看到电视报道,然后搜出了视频MVLive):

刘刚,29岁,流浪歌手,前退伍兵,曾经当过保安、摆过地摊、干过建筑工地。常常交不起房租。

王旭,44岁,搬运工,曾经烧过锅炉,打过零工,摆过地摊。在北京已经飘了10年。

每个周末,他们在公主坟长安街的地下通道里唱歌,已经唱了7年——不是为了耍酷,而是为了生存。

录制这段手机视频的时候,他们刚喝完酒,浑身发烫,叼着烟光着膀子。声音肆无忌惮,感情也真挚得肆无忌惮:

……

可当初的我是那麼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唱著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裏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裏

……

—— 汪峰:《春天里》

摇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十号线上的民谣小乐队——地铁Live版《郑钱花》

晚上吃完鸵鸟的生日宴,和鸵鸟一起跑去追末班地铁。亮马桥跳上车,看到远远的有个哥们儿拿着吉他在唱歌的样子。于是跑过去看热闹,其时地铁正在启动,于是就好象爬上一座小山之后,来到小乐队跟前。

右手这壮汉是主唱,左手这哥们儿唱和声打拍子。他们在芍药居下车之前,我听了三支歌。唱得非常好——嗓音漂亮,节奏压得很棒,吉他弹得很给力,现场气氛也很不错,大家都在帮着打拍子。每唱完一首,观众皆叫好鼓掌。估计是三里屯刚下班的歌手。而且唱得那么开心,是真正爱音乐的人啊。可惜问了下,都没带名片。有人认识吗?

他们演唱的歌曲是川子的《郑钱花》,加了和声,个人感觉唱得比川子的原版视频)更带劲。这首歌用他们这种略带点绝望的疯狂来唱,速度稍快,显得更贴切一些。

郑钱花
川子

宝贝,来到这世界的时候,
你知道爸爸有多高兴吗?

那天我请了我们很多的朋友,
还给你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从此以后你就叫郑钱花,
钱是挣钱的钱,花钱的花。

你的爸爸我现在是穷光蛋啦,
将来的一切都靠你自己呀。

宝贝,来到这世界的时候,
你知道妈妈有多幸福吗?

那天她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
我想你穿在身上肯定会很美!

从此以后你就叫郑钱花,
钱是挣钱的钱,花钱的花。

你的爸爸也想做个男子汉哪,
给你们母女俩一个温暖的家。

但是我的宝贝你知道吗?
现在的钱有多么难挣啊!

养一个孩子TM不容易呀,
计划生育还有必要吗?

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哪,
四万个亿跟我有啥关系呢?

骄傲的GDP它噌噌地涨啊,
能给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

BA BA…… NA NA……

宝贝,你就叫郑钱花,
爸爸我爱你呀却无能为力。

所以以后要靠你自己啦,
爸爸我只有衷心祝福你啦!

好好地成长不要生病呀!
努力学习才能省掉赞助费呀!

将来你长大了自己挣钱花,
爸爸我衷心地祝福你啦!

可是我的宝贝你知道吗?
现在的钱有多么难挣啊!

养一个孩子TM不容易呀,
计划生育还有必要吗?

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哪,
四万个亿跟我有啥关系呢?

骄傲的GDP它噌噌地涨啊,
能给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

录了《郑钱花》视频,分别是墙内的youku粗糙版和墙外的youtube清晰版,大家可自助选择之。下面内嵌的是youku版:

草场地观影记

周六冲到草场地看摄影展官网列表)。当然,要打着围观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的旗号。观后,的确是印象深刻——不仅是某些让我发生强烈生理反应的展品,更有草场地这个有爱的村子。

先过一遍展品吧:森山大道很街头很硬朗很环境再现;立陶宛人Rimaldas Viksraitis的乏味小村很high很沉醉很裸很奔放;上海摄影师Coca在2009年的摄影日历,每天一张照片,各种城市奇葩,其中能够找到摄影师深埋在里面的八卦线索——奉子成婚、怀孕,然后他在10月25日当了父亲;荒木经惟搬来一堆很刺激眼球的玩意,总的来说就是“很黄很暴力”——各种女人体,没完没了了做爱,杂技一样的SM捆绑,泼血,草书,打着哈欠的宠物猫、蜥蜴和各种道具,东京杂乱的街景,充满了性暗示的上了色的花卉——在那个房间里环顾四方,看着那些很暴虐的红色和黄色色块,你会有种想吐的感觉。

后来真的吐了。看了C-space放映李凝的纪录片《胶带》:这个山东人的自我独白,记录了隔壁拆迁、金钱崇拜、白日梦、乏味的家庭生活、少年时代的同性恋倾向、败家子的众叛亲离……一堆东西。屏幕太大,镜头晃动太厉害,越看越晕。后来大概看了二三十分钟,实在撑不住了,逃进洗手间,把胃里的东西吐了个干净。我的天,这是第一个让我吐出来的艺术品呐。佩服佩服。于是晚饭居然胃口很好,吃了很多东西。

其实草场地这个村子本身更让我感兴趣。这是一个位于北京东北五环外的村子,隶属朝阳区崔各庄乡,被机场高速、五环线、北京东北铁路环线夹在中间,两条高速公路就好象剪刀一样,随时有可能把这个村子剪掉。这是个典型的城中村,而且艺术家们的画廊并没有让这里原有的生态发生太大的变化——菜市场、超市、小工厂、麻辣烫和苍蝇馆子,应有尽有,充满了生活气息。只不过比拆解电子垃圾的后八家要干净很多。

View Larger Map

figure 1. 草场地村示意图

最初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要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看美联社大牛记者刘香成的个展——三影堂是怎样一个变态的地方啊:641路东辛店站下车,沿着一条臭水沟从机场高速和机场快轨高架桥下走过,然后七拐八拐走进一个院子……里面竟然是个非常舒适的庭院。靠谱的建筑、靠谱的展览、靠谱的摄影图书馆。好像是艾未未设计的院子。后来听说艾未未的家兼工作室也在这个村里。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村子呢?不妨看图说话。总的来说就是大片大片的红砖房,两层三层的居多。估计是村民有点钱之后,自己请施工队搭建的。他们有自己的宅基地,请个工程队也就花点材料费,用不了几个钱。房子修好以后,除了自己住,还可以出租给外来打工者或者作店面。在草场地,艺术家们也在和村民一起搭积木。而那些不肯扒掉旧房子的主——要么是太穷,没钱盖楼;要么是太富,不稀罕这点小利——总之能在砖楼之间看到他们帅帅的四合院。


figure 2. 草场地村街景

这种红砖房似曾相识。你能在唐家岭后八家等位于北京四环和五环之间的贫民窟带,以及更远的深圳、广州、上海的城乡结合部,能找到大量类似的红砖豆腐块。更远的比如加德满都,满城都是红砖小楼。大概这是人民群众能负担得起的最经济实用的材料和建筑样式,也为广大民间施工队所喜闻乐见——虽然他们糟糕的手艺和不遵循规范的大胆施工带来了不少质量问题甚至事故,埋下了地震伤亡的隐患,但是,财力有限的人们别无选择。而草场地的艺术家们,不知道是改建了原有的红砖房。还是干脆推倒重来了一遍。从外观和毫无修饰的粗糙内部来看,这里的画廊和村民的自建房还真差不多。


figure 3. “红一号院”展出高远拍摄的艾未未、陈丹青、左小诅咒、梁文道、韩寒等人的大头照

所以这是一个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的地方。站在街上放眼望去,需要很费力的把画廊和饭馆区分开来。穿过贩卖猪肉和蒜苗的菜市场,路过XX理发室,走进一个画廊。然后从另一个门走出来,看到一个麻辣烫,旁边有涮羊肉和杂货铺。猫儿懒洋洋的从一个房顶跳到另一个房顶,卖电子眼的小广告吹嘘自己的产品在暗处也能抓小偷……所以在摄影展的一部分内容会设在川湘家常菜、麻辣烫、浩友连锁超市、水果摊之类地方——多么和谐靠谱的草场地啊~


figure 4. 摄影展环节之一:城市之音照片幻灯放映

不过据说此地也面临拆迁了。和唐家岭被曝光之后由于政治/面子因素面临拆迁不同,看上此地的应该是商业地产。北京越来越大的胃口,好像黑洞一样,要吞没周围的一切。就好象雅各布斯老太太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述的那些旧城因为大机构的入驻和所谓的“改造”而沦落成单调而无聊的街区。但愿这个比798旅游区气氛好很多的有趣地方能坚持下去。

最后再来一张照片,草场地村西口,紧靠着高速路的地方拍的。手机宽容度很糟,于是为了压低反差ps里下了很多料。嗯,夕阳,如是,挺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