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标倒也简单:春节前第四天(2月5日晚)启程,从北京回到成都,交通工具不限,价格不高于机票——北京到成都可是超级热门线路啊!
大多数老乡们的解决方案相当简单粗暴:刷北京西直达成都的火车票T7(¥428)或者K817(¥467)——电话刷刷,猎豹浏览器再刷刷;刷绝望了就去找票贩子;仍然绝望的话,索性买机票走人。可是机票含税已经卖¥1500+了,走票贩子,还有买到假票的风险。要么拼银子,要么拼人品,要么火车站内部有关系拼爹——都很不好玩。 Continue reading
我的目标倒也简单:春节前第四天(2月5日晚)启程,从北京回到成都,交通工具不限,价格不高于机票——北京到成都可是超级热门线路啊!
大多数老乡们的解决方案相当简单粗暴:刷北京西直达成都的火车票T7(¥428)或者K817(¥467)——电话刷刷,猎豹浏览器再刷刷;刷绝望了就去找票贩子;仍然绝望的话,索性买机票走人。可是机票含税已经卖¥1500+了,走票贩子,还有买到假票的风险。要么拼银子,要么拼人品,要么火车站内部有关系拼爹——都很不好玩。 Continue reading →
中学学地理时,陇海线的名字很特别:陇是陇山,海是大海。连在一起古意十足。之后,陇海线大概是我经由次数最多的铁路。上学时一年寒暑假路过四次。后来无论是进藏、走河西、还是爬秦岭,抑或周末跑到开封被人忽悠,陇海线像根纬线一样穿起了旅行,寄托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陇海线最东面的起点是连云港东站。2007年1月,当我和tra模抹黑找到山脚下的车站时,不禁大吃一惊:破败的街市、忽明忽暗的路灯、老掉牙的站房和栈桥、没有指针的大钟楼……挺适合当鬼片片场。当然最富踩点价值的是售票处门口威武的陇海铁路零公里标志“大龙蛋”(链接内第4张图)。现在这地方好像已经改名为连云站,没有客运和行包业务,连照片都难找。
最西面是兰州。后来是无数次旅行的中转站。那晚我们买了件啤酒放在铁桥下的黄河里冰镇。五月的黄河,仍然带着雪水的刺骨劲儿,洗脚都嫌太过。
豫东的陇海线却是最头大的旅行回忆之一。两天之内在开封、兰考、商丘之间多次往返,四月的黄泛区,糟糕的风景和同样糟糕的民风令人极度不爽。不过在没有亮点也要制造个亮点来膜拜的布朗团眼里,哪怕是让人拉肚子的苍蝇馆子,也是可圈可点的巨大利好。
从华县到洛阳这一段很强大,随便一个站名都扯着千年历史和无数传说——罗敷、桃下、渑池、首阳山、白马寺、虢镇、马嵬坡、潼关……当年第一次坐K292去上海,路过时正好白天。这些站牌飞速掠过时,心里咯噔一下:窗外沟壑纵横的黄土梁峁,就是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很奇妙。路过马嵬坡站时,列车倾斜着前进,好像正在海中转弯的帆船。弯道的内侧,窗外的桃花林在阳光和大风中像海水一样起伏着,明艳一如可怜的贵妃……那时的心情绝对是没办法平静的。
美景倒有三处:其一,华山,不过最佳角度是打开车窗之后伸出头向车尾方向看,所以你需要找个绿皮车;其二,宝鸡到天水之间的渭河河谷,桥、隧、河,搅和在一起,也挺漂亮;其三,你没听错,黄河。大概是潼关-灵宝区间,整个黄土塬向着北侧的黄河倾斜着,塬面非常平整,以至于会让人产生那才是水平面,而列车正在向南倾倒的错觉。塬的尽头是黄河,河对岸孤零零的立着晋南的中条山脉。壮观到无以复加。地图上陇海线确实没过黄河,但这比跨黄河还要赞。
最难忘的是食物啥的。开封的夜市称得上华丽;徐州没吃到地锅鱼但那羊肉汤不错吃;潼关车站外,建在陡坡上的岐山哨子面馆,小小的,味道却被我和比我早去的五石念念不忘;三门峡站的对面,在那个八十年代建筑风格的古旧的招待所里,我第一次吃到美味的陕西烤馍馍;宝鸡……呃,记不清楚有什么好吃的。不过,火车站外的招待所,我曾经和一个妓院老板拼散席住一个房间,有关警察与妓女的话题聊了一夜……
当然还有西安。第一次火车进西安时是中午,城墙上飘着彩旗,看得惊讶了以致忘了午饭。后来,头三次进西安城只是吃回民街吃到爆浆,吃完了就撤,无视所有名胜古迹,大概就是因为这顿饭的缘故吧。哈哈。
2006年4月,河南
2006年4月,河南开封火车站
2005年10月,河南三门峡火车站
2006年5月,甘肃天水火车站
最后一个节目是跟火车“亲密接触”,我们当然不会疯狂到去卧轨。不过距离确实近得有些过分。
首先搬出体验地点——丰沙铁路下行线26号隧道,长度1707.1米,距离丰沙铁路0公里丰台西道口47.267公里,北京端的入口坐标是北纬40.017927°,东经115.817483°。下面的视频(youku、youtube)放送了在长大隧道里徒步最刺激的部分:遭遇火车。拍摄地点距离北京端洞口大约1000米,距离沙城段洞口大约700米,上方的岩层大约400米厚,是结结实实的“大山深处”。
进入隧道之前,煎锅显然不是太淡定。我相信第一次徒步隧道的同学都不会特别淡定。重现一下场景——全黑的隧道,非常安静,只能听到鞋底摩擦燧石的脚步声,看到头灯点亮的前面几步路。忽然,隧道里挂起一阵大风,气压会然猛升高然后恢复。这时会有低沉的嗡嗡声从远方传来。心里一惊:我靠,来车了。接下来,大约留给惊慌失措的徒步者半分钟到1分钟时间,你需要快速寻找一个最近的避车洞(山洞岩壁上凿出的浅穴),用最快的速度躲进去,喘气。然后,风越来越大,车灯从远方的一个小亮点变成眼前的钢铁怪物呼啸而过……隧道里大约每隔100米才有一个避车洞,如果时间不够跑进避车洞,可能就有些麻烦。按国铁铁路限界的图纸,列车通过时,车身和洞壁只剩下大约50厘米了,如果减去大约20厘米的人体厚度,那么大约只剩30厘米了。为了安全,建议立刻扔掉背包,贴着墙根蹲下甚至趴下,抱头,避免被风吹起的碎石砸中脑袋,然后默默的数数:1、2、3、4……
隧道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世界上最黑的黑暗、最静的宁静——26号隧道两头都有拐弯,整个隧道是一个S型。我们所处的位置位于隧道中部,没有任何直射光,杂光在洞壁上几次漫反射后也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能获得百分之若干个99.9的黑。和光线类似的原因,外界的任何声音也进不来,没有火车的时候,静得能听到心跳。而且无论哪个方向都覆盖着几百米厚的岩石,各种频段的电磁波都通吃了,能抵达这里的大概只有高能宇宙射线什么的吧。
我们试着在避车洞里关掉头灯,然后屏住呼吸。周围彻底的黑下来了,人好像漂浮在宇宙的虚空之中,失去了距离感,也没有方向感。最开始可能有小小的恐惧,但马上被宁静和舒适代替。这里太适合冥想发呆了。最低也是一个不用拉窗帘的暗房。
不过来火车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沉闷的噪音和大风中列车在怒吼,地板也会微微震动。视频里的蓝色模糊物体是我的海拔表(忘记对焦了,很模糊),它是根据气压读数换算的,读数越高,气压越低。视频里可以看到气压的剧烈变化——列车在隧道内像是个推动空气的大活塞。刚刚进入时,活塞会在隧道内激起冲击波,气压猛的跃升,然后下降到一个次高值,这时耳鼓会有明显的反应;当活塞经过我们之后,空气被抽走,气压又会降低很多。视频没有拍到进入隧道的一瞬间的气压变化。在火车离开的过程中,海拔表读数升高了大约50米,也就是大约6hPa的气压变化。
事情显然是熟能生巧的。在26号隧道里折腾了七八次之后,我们就无比淡定了——丰沙线的列车追踪间隔短得令人发指。下面是整个徒步路线的GPS打点图,从雁翅镇走到珠窝站。最后搭火车回京。当然在桥25上也是两次遇到车,和桥一起抖啊抖,扭啊扭。可惜这次没拍视频。用去年和daniel、大徐同学在七号桥上的视频凑数吧。
最后是照片送出~~~全文胜利收工,oyeah
1.桥25,离雁翅镇很近
2.隧26,视频拍摄的山洞,第一张是北京端洞口外,第二张是沙城端洞口外,第三张是从沙城段洞口内向外眺望:隧26一出去就是桥26,远处还有隧27隧道明洞,看上去颇有成昆线的风范。
3.8K刚刚跨过桥26,这款机车虽然老旧,但是是那种很法国调调的设计,桔红色的配色,大方又漂亮。
4.隧27。煎锅非常淡定。
5.丰沙上行线和下行线的立交,煎锅刚刚走到上行线上,他面前的那一坨,是日本人修的碉堡。丰沙线最早是1943年日本人修的,规划用来晋煤外运,还没修完就投降了,但是沿线留下的一堆碉堡和废桥墩倒是立到了今天。
6.珠窝车站,被风卷起的沙石吹得七荤八素的煎锅;诡异的“自闭高压室”;漂亮的站牌;找了个废弃职工宿舍看书:我看《三体》,这家伙居然看《design pattern》…………
下冰湖之前,我和煎锅同学首先来到了落坡岭车站。落坡岭村在地图上是这样子的一个好地方:山水环抱,有铁路有公交。其实现场比地图更漂亮——前年骑车爬高崖口时曾经路过,那时还是初秋,一群人游泳垂钓的。湖光山色,椰林树影,水清沙幼……
“落坡岭”这个颇有旧小说风范的地名同时在两个圈子里享有盛名:其一,垂钓爱好者们,此地是上榜的热门野钓场之一;其二,铁道迷们,此地是詹天佑于1906年修筑的京门线和丰沙线正线的最后一个交汇点。再往西,丰沙线一头扎进9号隧道,京门线也沿着条小河跑去木城涧煤矿咯。丰沙线10号大桥横跨落坡岭水库,旁边山顶上还有日本人修的炮楼,拍摄火车照片效果极佳。可惜我来北京太晚,没赶上只挂一节绿皮的京门小票车的末班,著名的“站站乐”6411次也因为奥运会停了运,所以现在来落坡岭只能坐公交929了。叹一下:没有绿皮的铁路不是和谐的铁路。
恰好我和煎锅都是半吊子的铁道迷。煎锅尤甚,他甚至是第一次在不坐火车的情况下跑到落坡岭这样的鸡毛小站看火车,第一次上正线和火车在高速状态下近距离亲密接触。这个车站给我们的惊喜超出期待。
1.到落坡岭之后的第一张,为了表达怀旧和沧桑范儿,特地黑白了一下。
2.落坡岭站内竟然停着一大堆守车!守车在正线上已经退休多年,很多年没见过这老古董了。太和谐了吧。这台守车已经报废,里面外面到处是铁道迷们的到此一游。远处几台比较新,查了些资料,他们仍然被用在落坡岭——木城涧区间。这个帖子里有一些解说:
这线之所以使用守车 是由于线路太陡 29.6‰
也是由于大台站和木城涧站没有岔线 只能是上行DF7 + C + S拉着走
下行S + C + DF7推着走
其中S、C、DF7分别是守车、敞车(敞口的货车车皮,拉煤用)、东风7型内燃机车的汉语拼音缩写。按上面这段解释,从木城涧下山的车,守车是在车头位置的,运转车长在里面指挥列尾的司机。这是怎样的诡异场景嘛。
3.阳面的车门上了锁。煎锅同学试图爬进车里看看。折腾了两轮,蹭了一身的土,没戏。铁道游击队不是人人能当的。但我们随即发现阴面可以推开车门走进去。煎锅心中很苦涩。
4.上行线来车了,我们赶紧冲过去拍。帅帅的阿尔斯通8K双机重连货列正线高速通过,和谐啊和谐。煎锅心情很激动。
5.接下来的节目是跑回守车里看看摸摸,顺便来点cosplay……
6.正在通过货列的是丰沙下行线。我站的这个地方是京门线和丰沙线的分岔口。在车站的西北侧。
7.两张上行线10号大桥在冰面上的角度~~第二张是9号隧道的入口。可能是铁路职工采取过措施,桥墩附近都没有冰,而且插满了警告用的小红旗。我们只得小心翼翼的蹭过去,生怕踩断。可怕的是冰层似乎一直在轻微的破裂中,吱吱的响。
8.下行线9号隧道顶,爬上去要穿过一片荆棘。煎锅为他的皮衣默默的哭泣着。这个角度也很漂亮。火车从脚下呼啸着钻进大山的肚子。
9.大桥南侧,站在冰面上看火车。呵呵。嗯,四平八稳的和谐构图。我记得n早看过的某法国人写的风景摄影教程上说:冬天是最佳季节。因为一切都simple了。嗯,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