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黑龙江

东北的东北的东北的东北

东北一直对我而言非常遥远——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理上。离出发还有两天,开始做计划的时候,我一片茫然。抄起地图,惊讶的发现东北(包括内蒙的东四盟)和西藏的尺寸竟然差不多。然后就更加茫然了。

旅途前半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错过去通辽的火车、收到Lola的短信,以及偶遇北京站某姐姐的退票,目的地在出发两小时之后,从原计划的内蒙兴安盟阿尔山换到了千里之外的小兴安岭;然后在长春下车、腐败、忍受半夜蹲候车室以及被条子收缴了生存刀的郁闷……后半段倒是四平八稳,就是行程有点赶——直到位于中俄边境黑龙江畔的伊春市嘉荫县向阳乡,遇到40年前扎根边疆的上海知青朱大叔的时候,旅行开始变得有戏剧性。无奈假期太短,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

黑龙江省是东北的东北,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的东北,向阳乡是小兴安岭的东北。所以这次我们到了东北的东北的东北的东北!更为牛x的是,这个地方正好是从北京开始的东北的中轴线与中俄界河黑龙江的交点,位置相当拉风。

话说其实还有更拉风的地方:从向阳乡沿着黑龙江上溯两三百公里,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的东北起点——黑河。1956年以前,那个地方叫做“瑷珲”。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把江对面的60万平方公里的原野和莽林割给俄罗斯。然后东北地区的现代边界就基本稳定下来。

不过今天,这里是最不像边境的边境。没有边检站,没有边防军,不用护照边防证,要不是黑龙江拦在跟前,迷迷糊糊的也就过去了。向阳乡的大叔兴冲冲的告诉我们:几个小时以前,一排俄罗斯的小炮艇开过去了。“当年珍宝岛打仗的时候紧张吗?”“我们这儿从来不紧张。”大概老毛子军人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只有娱乐价值了。

和平换来的是安详和宁静。坐在车里一连几个钟头没完没了的林海,视线随着一望无际的金色的森林或者黑色的原野延伸到天边,天宽地阔,风轻云淡。落叶松和红松林随着平缓的地势起伏,色彩强烈: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的灌木和松林;有薄云的蓝天;桦树强有力的白色线条;黑色的黑龙江水。想像着泰加林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延伸上万公里,横贯北亚的冻土和冰原。然后乡愁的尽管弥漫开来——好像Dvorak大叔的“From the new World”的第二乐章,沉重的前奏之后,双簧管引出的美丽却略带哀伤的旋律。然后呼吸也平和了身体也酥麻了,只是懒懒的看着林子发呆就行。

北纬45度,再往北,再往北。东北就应该这个调调哎。

嘉荫县向阳乡,一个边陲小镇,位置是北纬49.1800度,东经129.7621度,与俄罗斯Amur州隔江相望。这里的建制属于嘉荫农场。再大一级,属于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里曾经类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是王震手下的军垦部队,这让我很吃惊。在阴雨中,众人寄信、调戏满街乱跑的鸡鸭鹅、去冰冷的黑龙江里洗脚……然后被两个醉醺醺的东北大叔搭讪,被拉去看望他们的亲家——据说是乡里"最后的上海知青"朱大叔:黝黑的肤色与当地人无异,五官和语调却还是江南味道。四十年前,17岁的朱大叔来到这里插队。知青回城大潮中,有情有义的朱大叔不愿意和农村妻子离婚(当时的狗屎政策,回城必须离婚),选择了留下。如今朱大叔有两个孩子:女儿嫁给了当地人,儿子在上海工作。朱大叔是农场的拖拉机维修技师,家里还经营者一个很漂亮设施很好的卡拉OK厅——典型的上海人的精明能干。朱大叔称得上是那一代年轻人的缩影,只不过大部分人最终回到了城市,而他选择了留下。但我们仍能从他那里感觉到哀伤:在卡拉OK里面他唱了一首歌,主题是儿女对父母的思念,歌声哀婉——少年离家,被放逐到条件极为艰苦的边陲,然后到老也难见父母几面(听他说四十年内只回过两三次上海),这种心情我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事实上,黑龙江一直是流放地。比如漠河,比如传说中的宁古塔。由于过于寒冷,早期东北地区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稍暖的南部:辽西走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比如起源于辽东的鲜卑人,辽河流域的契丹。再往北,尤其是寒冷的黑龙江,一直人烟罕至,在游猎民族的控制下和中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直到17世纪后,闯关东的移民们涌入这块满清的"龙兴之地"——垦荒,淘金,贩卖人参、药材和烟土。若不是在人满为患的中原逼不得已,谁会愿意背井离乡来到这苦寒之地?

几百年来东北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移民史和拓荒史:闯关东的山东人和河北人、十月革命后的白俄贵族、开拓团的日本农民、插队的知青……本地土著的鄂伦春族、朝鲜族、满族的身影反倒模糊了。

东北人的确豪放。在哈尔滨听到旅店的两个大婶聊天,然后居然就开始很恶毒的互相攻击起来,比如"你这人太虚伪了,太差劲了",这样的话噼里啪啦,外带互相问候母亲,奇怪的是两人看上去仍然关系不错的样子。这个实在让我惊讶。据长春的友人说这里有超高的犯罪率,大概也和东北人直直的性子有关:火大了、带刀了,于是就这么这么干了。虽然自称"俺们都是活雷锋",但是这句话解释成东北人性子直爽为好。直率并不意味着善良。一路上(包括从前生活中)碰上了多次不厚道的或者小家子气的东北人,虽然口头上他们总是自称自己多么的古道热肠。东北的好人并不比其他地方多,当然也并不比其他地方少:在东北的大城市里能感受到冷漠,在东北的乡村能感受到淳朴。这和其他地方都没什么区别。

东北的文化很有意思。一方面,很"土气":比如上海北京的东北菜,总是标榜自己很"农家",招牌的背景常常是土布被面花纹,服务员也装扮成村姑状,主打的也是炖肉、酸菜炖粉这类农家菜。再比如土土的赵本山们;另一方面,又很"洋气":比如哈尔滨那些老建筑——东正教堂、犹太教堂、清真寺们挨在一起。傍晚在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溜达,中国小伙子和金发的俄罗斯mm搂搂抱抱。中央大街上热卖的华梅西餐、马迭尔冷饮、俄罗斯红肠和套娃——有名的食物似乎都不是中国的。移民们的文化在一起交融、碰撞,形成一种很独特的味道。

话说,味道的确很好:朱大叔临别时送给我们大西瓜很甜很好吃,马迭尔的糖葫芦和鲜奶冰棍味道很醇,华梅的葡萄小面包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包,黑龙江里的冷水小鱼鲜得晕人,伊春那个美好的早市上美味的豆制品啊……不知道是否是寒冷延长了的生长期让食物们如老酒一般?^_^

在茅兰沟钻林子的时候,发现小兴安岭的树林的树种很杂:落叶松、红松、桦树、杨树、小灌木等一堆。而且路上看到不少树木被风吹倒被火烧过。回来考据了一下泰加林,发现这是泰加林的自然更新的正常现象。以前都是在山区看到原始森林,这次在丘陵和平地看到的原始森林,确实小小的雷了我一把——大概在没有人类糟蹋之前,地球上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吧?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的行程在Lola的游记里说得很明白了,我就不重复了。写点逛该地区的心得。

我的行程大概如下:

9.29   |     9.3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北京  长春  哈尔滨  伊春  五营  汤旺河  茅兰沟  向阳乡  茅兰沟  嘉荫农场  伊春    哈尔滨   北京

利用google map作了一下路线图:10月1号至3号大部队行动路线。和大部队唯一不太一样的是10月4日从伊春回哈尔滨,我为了求慢,坐了森林铁路。铁路比公路慢,但是优势在于铁路一直沿着河流修筑,随着河扭来扭去,所以风景非常非常非常秀美——低山、河流、森林、蓝天,还有古旧的森林铁路,这是小兴安岭最完美的搭配。

插句话,小兴安岭的植被,和我在四川四姑娘山区看到的非常类似:落叶松、沙棘这两种在四川我常用的海拔指示植物都看见了。北纬45度的平地,看来和北纬30度的3000米上下的海拔是等效的。

另外不建议去逛当地的知名景点,例如茅兰沟、汤旺河石林、五营森林公园之类。所谓”缺啥补啥”:当地人可能比较喜欢这种有点像黄山/南方的调调,我们则是看腻了。基本上,路边随处都是美景。秋天最漂亮的风景是从北向南传递的,总共只有一周。我们这次最漂亮的树林是从汤旺河到嘉荫的路上。所以建议搭一趟白天的火车,从哈尔滨经过伊春直到林区深处的汤旺河——看到哪里漂亮就从哪个小站跳下来!住下,然后徒步、拍照、溜达,找东北大叔聊天喝酒,享受林区的悠闲日子吧。呵呵